60年代的风格,颜色,纹理和文化是怎样的??

详细的描述一下吧...谢谢

改革开放后,人们迎来了服饰的春天,在感叹幸福生活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回忆曾经记录着服饰历史的一个个词语吧。

“补疤衣”

  这里说的“补疤衣”指特意在新衣上打补疤的衣服。六七十年代,因为经济不宽裕,布票紧张,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传老二,老二穿了传老三……而且还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传到老三、老四,已是一身补丁了。为了使新衣耐穿,新衣服做好后,做母亲的会在衣裤最易烂的肩膀、袖口、肘部、膝盖、臀部处打上补疤。

夹衣(袄)

  流行于七十年代前半期以前。双层,外层多为家织布——一种纹路很粗的土布。款式为唐装、斜扣或对襟式,颜色多为蓝色、黑色。里层大多是薄棉布。这种衣服常穿于秋天和春天,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毛衣外套。其性能是保暖、结实耐穿,褪色后还可买染料在家里染制。染后的夹衣有焕然一新之感。

夹衣(袄)最近在一些时尚棉布店偶有所见,其制作比过去的精细,而没过去的结实,怀旧有余,古朴不足。

卫生衣(裤)

  曾流行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半期。棉织品,里层有绒,也被称为“绒衣”。颜色多为绿色、枣红色,主要是秋冬季和早春季节穿着,保暖性极佳但难洗不易干。

  那个时候,一般人家多半是穿一条单裤或套穿两条单裤过冬,能穿上卫生裤的已算上等家庭了,穿毛裤的则少之又少。当时穿上卫生裤的多数是“空心”穿法,即没有棉毛裤间隔。因卫生裤难洗不易干,常常是一穿就一两月不换,故常有臊臭味刺鼻,但在当时,这已算不上是什么毛病了。

假领·换肩·垫肩

  记者在采访家住南宁市解放路的唐先生时,他拿出一个用白色粗线勾成,宽约2寸多,长约6~7寸的白色长形物,笑着说:“你不认识吧,这叫假衣领,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边各有两个暗扣,可以扣在衣服领子上。戴上假领子后,衣服脏了只换洗假领子。不仅节约水和肥皂,还使衣服更耐穿。”假领那时多为姑娘精心勾制后送给父兄的礼物,也是一些恋爱男女的定情物。

  “换肩”,就是把衣服已烂了或将烂的肩膀部分用新布换下,使衣服又能多穿一季或一年。换肩的多为男衬衣、外套,因为男人挑担多,衣服的肩部磨损大。

  假领和换肩都消失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还有垫肩。当时生产力落后,中近距离运输,几乎全靠肩挑,于是,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群便发明了这一保护衣服之物,呈半圆形,用几层厚布密密麻麻缝成,挑担时即套在肩上,既可保护衣服,又可使肩膀更均匀地受力。

袖套·袜底

  跟假领和换肩一样,袖套和袜底都是为保护“少而珍”的服装而出现的附属品。袖套多用旧棉布制成,主要在干活时套在衣袖上,以免磨损和弄脏衣服。那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几副袖套。

  而袜底则有两种,一种为鞋垫,其制作方法是先“打布壳”——太阳天在门前立一块大木板,用烂衣裤剪下的一块块旧棉布,用面糊或饭粒,把布一一粘在一起,贴在木板上晒干就成了布壳。布壳剪成鞋底样,包边,用针和粗线一针一线缝。另一种则为袜子的底,制作方法跟鞋底差不多,但薄很多,针线也不需那么多,制好的袜底常常用来换下烂的袜底,以延长袜子的寿命。

“尿素衣裤”

  “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民谣。那时,我国大量从日本进口尿素,人们发现装尿素的袋子既柔软又结实,于是就试着把它染成深色做衣裤,这个发明迅速传遍全国。当然,那些在供销社工作的人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有人不染色就将它制成背心、短裤,天一热,就露馅了。

  肖先生七十年代在桂林郊区插队。他说,当时市里一些废旧回收部门常到珠江三角洲一带按斤收购一些未打补疤的旧衣来卖,价钱自是便宜许多,于是人们常会抢购,且慨叹:“衣服未打补疤,便按废物按斤出售,其生活水平几似天堂了。”而今回想此语,真有沧海桑田之感了。

尼龙袜

  流行于七八十年代。尼龙袜的出现源于中国的纺织业从纯棉时代开始走向多元化。中国人开始能自制尼龙和腈纶。

  尼龙袜因易洗易干、结实耐用、伸缩性好、花色多样而吸引了全中国的男女老幼。一时,拥有几双尼龙袜或是否有漂亮尼龙袜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尼龙袜抢手,进袜厂工作的姑娘成了宠儿。

  因为尼龙袜透气性差,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被丝袜和腈棉混纺的袜子取代。卫生带什么叫卫生带?现在的年轻姑娘已很少知道此为何物了,其实,它就是那个年代妇女们的“卫生巾”。现在的卫生巾是一次性的,那时的卫生带则是反复使用的,使用的时候条件好的垫上软细些的草纸,条件差的则垫上硬粗些的草纸,条件再差些的则垫上草灰包,这其间已毫无舒适感可言了。

的确良

的确"凉"?可能是一种风扇的牌子 南国早报记者杨梅画

  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之后如旋风般席卷中国。穿了十几年棉布衣服的中国人如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有一种比棉布轻盈、易洗易干、结实耐穿、花色多样、不易皱的新衣料。的确良实际上是一种属于涤纶的纺织物,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纯纺的、棉毛混纺的的确良制成的服装,只不过随着科技进步,即使都属于的确良,面料也比过去好多了。由于人造纺织面料的分类越来越细,名称越来越复杂,“的确良”一词使用的频率渐渐少了。

  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6
色调以蓝、灰、黑为主,主要面料是棉布等天然纤维,款式简洁,没有附带装饰物
像女装上衣采用关门领,向后背的平翻领,两侧有贴袋,后背没有缝,五粒扣,也有采用三片式结构的,大体上偏肥、短;下装普通西裤,两侧有直插袋,前面有四个折裥,后面有四个省,交口偏小,裤长偏短
男装主要以中山装、学生服为主,前身胸有两个贴袋,下面左右有带口袋的贴袋,颜色单一;下装与女装相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