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的用鼎制度是什么,有大神能帮我回答下么?

如题所述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鼎是青铜器的主要器类,形状主要有圆鼎、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圆鼎在整个青铜时代都在使用,方鼎和分档鼎则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鼎用来煮肉,也用来盛肉,是兼有饪食两种功能的器具。煮肉时多将牲体分割成数大块或整体烹煮,这种鼎称为镬鼎(简称镬),将煮熟的牲肉用匕盛出,置于另外的鼎中,陈于席前,这种鼎叫升鼎(又称正鼎),升鼎之外,加馔用鼎称为羞鼎(又称陪鼎),这三种鼎只是功用有别,形状没有区分。

鼎是宴享、祭祀时使用的主要器具。历史文献记载夏代铸九鼎,后来依次迁于商周,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商代尊神尚鬼,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作为祭祀祖先神鬼的铜鼎造型雄奇,风格诡异,纹饰狞厉,具有一种威严、神秘感。

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

周代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等级分明,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关系,根据地位、等级差别规定在宴享或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及其组合、数量,这种不同组合和数量的器物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称为礼器。鼎就是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按照规定,天子(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用太牢九鼎(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干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卿大夫用太牢七鼎,无鲜鱼、鲜腊。大夫用少牢五鼎(三牲中无牛,称少牢),再减牛、肠胃。士在特殊场合用少牢三鼎,肉食为猪、鱼、腊;一般情况只能用一鼎,盛小猪。与盛肉的鼎相配,用于盛饭食的簋的数量也有规定,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这种鼎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故称为列鼎。

西周后期,周王朝势力衰落,各分封的诸侯国力量强盛,他们逐渐不遵守周王朝的制度而各行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破,出现“礼崩乐坏”、“僭越”的局面,用鼎制度随之瓦解。

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往往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东西一起放进墓中随葬,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用鼎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建议你这样试试看:“鼎”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原来鼎与一般的容器的用途没什么区别,后来为了显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鼎的性质与功能起了巨变,成为最重要的礼器,是个贵族的专用器,被看做统治权力的象征。鼎被捧到这种尊贵地位,广大奴隶和平民就绝对不能享用了。

春秋时期的周王有夏代传下来的九足鼎, 被视为传国至宝。九鼎在夏朝被商代取代后,便迁到商,商灭亡后,九鼎又归于周。周成王建成都洛邑时,特别将九鼎安置在郏廓(今洛阳市),表示对九鼎的重视,这是因为,商、夏、周三代王权的更替,都是以占有九鼎为象征的。

楚庄王是当时五霸之一,而周王朝早已衰落不堪,不被诸侯放在眼里。楚国的强盛,使楚庄王产生了取而代之的企图。因此,当周王派的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时,楚庄王就别有心地问;周朝的九鼎有多重,有多大。王孙满知道楚庄王的用心不良,严肃的说;周朝的德义虽然衰退了,但天命还没有完,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这一段对白说明一个挑战与反挑战的较量,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九鼎的情况,显而易见 的是对周王室的蔑视,是公然向周王室挑战。而王孙满为了维护周朝的权利,当然不会允许楚庄王的放肆,他认为周王室还可以维持下去,仍拥有九鼎的权力。他不许庒王问鼎,就是警告庒王不要有代周的企图。

后来,人们便把图谋王位的行为 喻为“问鼎”。现在“问鼎”一词仍在广泛使用,但是意义却拓宽了。一般把有雄心壮志向更高境界努力的称作“问鼎”。

      、

这样做的好处:

注意事项: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2
鼎是做饭的工具,兼有碗盘的功用。用鼎数量(也就是菜的多少)应该是有讲究的。记得谁说过:生不能五鼎食,死必五鼎烹。所以,鼎的多少是有讲究的。
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所以个人推测:天子(周王和称王的战国诸侯)九鼎,国公(未称王的公爵,如秦穆公)八鼎,候(魏文侯)七,伯六,子五。也就是爵位最低的用五鼎,之前那句话就是说立志要获得爵位,不然宁愿被有爵位的杀死。
所以,用鼎多寡,是爵位地位决定的。
具体前文有说过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02
列鼎制度所表现的丧葬精神是非宗教性的。遵从列鼎制度埋葬先人,在意识上,等于是继承的新贵族对旧有的尊卑秩序的效忠仪式。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这个尊卑秩序是政治性的,也是伦理性的,这就是周礼的精神根源。
第4个回答  2018-01-02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