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中有一种叫老记大红袍的茶叶,请问它的做青过程是什么?

本人单纯是为了收集一些资料。

老记大红袍的做青过程和其它的乌龙茶大同小异。乌龙茶做青过程实在太复杂,在制作过程中总觉得应区分“吐青”与“消青”的概念,如果分析有误,则请多多包函,主要是想能引导大家对做青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提高做优质茶的成功率。 一、吐青。本人理解为青叶吐青过程应该主要是指顺型青叶醇的挥发过程,也可简单理解为“走水”过程(“走水”过程其实是指梗和叶细胞间隙中游离水的转移和挥发过程,对叶细胞壁内部的水分影响不是太明显)。吐青过程也必然同时伴随着消青的进行(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发酵”阶段)。 专家们已经研究确定了,青叶中青叶醇组成有顺型和反型两种类型。顺型占青叶醇总量的94-97%,带有很强青草气味或叫青臭味;反型占3-6%,具有清香味。由于顺型青叶醇较容易挥发,所以在做青前期的摇青中鲜叶会散发强青草味,且顺型挥发比较多,反型挥发比较少,因而达到一定阶段后散发出来的味道就转为清香味了,也就是吐青基本结束了。 所以说,只要做青过程中不会出现“积青”,也就是前期能正常“走水”,则青叶完成“吐青”过程是很正常也很容易的。 二、消青。消青的概念较为复杂,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吐青,不过,本人认为消青应该要与吐青区别开来,消青主要是指青叶去“生”变“熟”,也可简单理解为就是“发酵”的过程,而吐青只是与消青的早期“发酵”阶段伴随进行(由于消青在化学物质反应层面上目前尚未找到有相关专家的论述,这里只能先从直观上进行表述)。青叶只有经过充分“发酵”,才能达到彻底消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3
  大红袍做青:
  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做青要处理好摇青和晾青的各个环节。摇青要先轻后重,即叶子受到碰撞摩擦力的作用,要由轻而逐渐加重; 要防止梗、叶折断、造成死青(梗脉水分不能通过叶片蒸发)。晾青时间要先短后长,晾青摊叶要先薄后厚。做青开始时,单位时间内摇青和晾青交替次数多,即每次时间要短,而后逐渐减少次数,增长时间。做青的主要技术是控制好摇青过程中的水分变化,使叶片经常获得梗里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补充,同时要防止叶片因失水过多细胞膜透性增大,失去吸水力而产生死青。做青室的温度以25℃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为宜。温度较高,做青时间要缩短。在高温高湿天气时要薄摊轻摇。对叶质肥厚、水分多的叶子,要多次轻摇。易红变的品种要少摇多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