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小乘佛教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或“二乘”。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征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 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阿弥陀佛净土(西藏布达拉宫壁画)

基本教义 佛陀在大乘佛教中已经神化并形成泛指的多数,例如佛的品格同样可见于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等等。有的佛被认为是某种新教义和仪式的揭示者。阿弥陀佛是净土信仰的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观念;焰光佛是乔答摩之前24佛之首,反映了伊朗和中亚古国的神王观念。大乘发展伴随着《譬喻经》和《出曜经》等的流行,该类经典认为佛陀教说不是唯一的一种而应有不同层次,因为信众的根器与宿业本来就不一样。乔答摩也不再是历史上的释迦族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了。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盘,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七地以上虽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转,第十地则至于来生成佛的候补阶次了。佛的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变化身、受用身、自性身。变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体之法身。法身已见于较早的《法华经》。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但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的法身。佛同无为法是同一的,从而与菩提与涅盘也就没有差别。大乘佛教最初的经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或别的佛为天人讲述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及菩萨二众。经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晚出性质被说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龙宫,而等到机缘成熟时才向人们显示,为此,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将众生引入净土的引路菩萨

宗派与主张 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 ,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 ,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著、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6世纪)。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 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该经出现于2世纪时北印度,宣扬了对无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报。3世纪时这一信仰传至中国并逐步成为重要的派别。在日本,起初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合流,至13世纪才分立为一大派别。净土宗认为解脱之道不在读经和习禅,而主要应取念佛法门。印度的净土信仰取何种仪轨并不清楚,但大约不外称名念佛或观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还有在中国和日本发展了千余年的禅宗。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前一部经说众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说,因为它是离言分别的。只有个人的直接体证才可以把握它。《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禅宗以后发展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临济与曹洞禅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个依《法华经》而持净净土信仰的日莲宗。它创立于13世纪并一直流传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8
楼主您好!
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且听末学慢慢道来:

小乘,分为“声闻乘”“缘觉成”(合起来叫做“二乘”);
大乘,即是“佛乘”(又叫“如来乘”“菩萨乘”)。
小乘叫做“解脱道”;大乘叫做“佛菩提道”。小乘的极果是阿罗汉;大乘极果是佛。除此两种道路以外,都不算佛法。以下略说“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声闻乘:观一切法空,在三界之内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断除我见而得初果,进而渐次进修得四果,即能在寿终时取无余涅盘,永不再受生死,因此解脱生死的系缚。
缘觉乘:声闻人得四果以下,未得阿罗汉果,将会数次人天往返才能解脱生死。当他从天界下生人间时,人间恰好佛法灭尽。但是,往昔所修还会显发。因此,独自一人思维观察十二因缘缘起性空而得解脱。成为辟支佛,又名独觉。也能取无余涅盘。
佛乘:以发无声菩提心为始,开悟明心为入门,无数次受生世间行菩萨道,断尽一切烦恼,修除一切污染性,圆满一切法门,直至成佛。这个过程需要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

如上,严格来讲,声闻是“阿罗汉法”;缘觉是“辟支佛法”;大乘才是“佛法”(成佛之法)。

大多数佛,是在净土成佛,国中天人都是大乘种性,乃至是一定阶位的菩萨。所以佛只说“唯一佛乘”。
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少数的佛,以大悲心故,在五浊恶世成佛,众生刚强难度,因此要分说“三乘佛法”。先以小乘接引,而后宣示大乘。

小乘所说的法,都是在六尘世间范围内,因此是可思可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深信的现观,确认一切法的虚妄性,无我性,败坏性,生灭性,无常性,苦性.....因此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等法。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二乘人都是以永离生死的无余涅盘为目标。
大乘却是先要发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悟明心而实证一切有情本具的、永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的真心。而后进修一切法门直至成佛。

小乘看上去象“断灭论”:一切法无常空,无有真常不坏。可是,无余涅盘中却有真心永不生灭,因此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若是否定真心(涅盘之异名)不生不灭。就不是小乘正法,而是“断见外道”。因此,小乘法若无大乘实证真心的支持,则与断灭见一般无二。
大乘却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现观的涅盘(真心)的种种体性。因此不会再用“取无余涅盘”这个办法去证涅盘(其实阿罗汉就算取涅盘也没有证涅盘,只是信受佛说“涅盘本际不灭”)。因此,大乘悟后菩萨不会再畏惧生死,而是永远在生死中救度众生,就算成佛了,也是在涅盘中于无量世界分身无量去度众生。

应注意的是:大乘涵盖小乘,大乘法一样要断我见,要加修共于小乘乃至共于外道的四禅八定。小乘却无需实证真心,只需灭尽一切法且信受真心不灭即可。
另:“一切法”不包含真心。阿罗汉灭尽一切法之时,不能灭却真心一分一毫。乃至诸佛合其神威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这个真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轮回三世的主体;又名心、佛、如、如来、法身、自性、涅盘、如来藏、诸法实相........

愿一切闻者建立正知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18
乘者,承载之意。大,小指愿望,心量的区别。无论是发愿先成佛后度众生的声闻,还是众生不尽誓不成佛的菩萨,他们的最高理想都是成佛合度众生从这一点来说是无分别的,从过程中来说菩萨世世结缘度生从能力到愿成都要比声闻大而快,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啊。
第3个回答  2010-06-19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小乘是帮自己修,大乘即修自己也修他人,无上菩提心法也。
第4个回答  2010-06-19
发心不同。小乘独善其身,大乘普度众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