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喜欢读书的故事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8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1

1.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

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

濂并不气馁,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

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

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2. 牛顿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

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

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他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牛顿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有一次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

生气,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

说:“孩子,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牛顿如愿以偿地复

学了。

3.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

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

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

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

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他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

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

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

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扩展资料:

读书的好处有以下三点: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

读书能够让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

2、读书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阅读,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

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3、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层次与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人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

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气质更加出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06

一.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

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

说:“《项羽传》。”杨素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

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二.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

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

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

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三.孙康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

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

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

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这种苦学的精神,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四.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晚上读书。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一

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见许多萤火虫飞舞。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

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

把它吊起来。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五.目不窥园

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他家中本有花园,可是他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

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扩展资料

囊萤映雪,比喻人勤学好问。原出处: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 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囊萤映雪  百度百科-目不窥园 百度百科-牛角挂书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9-26

1、钱钟书读书:

14岁时,曾借读到大批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乃恣情浏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喜博览中西图书。上课时从不做笔记,但常一面听讲,一面阅读与课程无关之书。后留学英法。

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校教授。5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

而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

亦喜读诗歌。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2、陈景润读书:

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特别,他成名之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

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手拈来应用。

3、曾国藩读书:

曾国藩以高远的格局看待读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德。立德也是成为圣人所需要的三个方面之一,不管他人是否接受,曾国藩始终不渝的向弟弟、儿子们推销这套理论。他曾经明确指出: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将读书的目的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曾国藩自然也要将读书的诀窍和心得教给弟弟和儿子们。他将读书分为看书和读书两种,大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略读和精读两种。他指出:

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

4、朱元璋读书: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读过书,但行军每到一处,朱元璋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经论史。同时“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这种学习作风,与同样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如同一辙。  

登基后,他特地在京师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处理完公务他常抽空去那里,“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不仅能读懂古人深奥著作,还能动笔为文作诗。

他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出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他经常亲自动笔起草命令告示与其他文稿。  

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一口气便可拟就一篇文稿。篇幅较大的著述几天功夫也可完稿。洪武七年十二月,他在政务繁忙之际,抽空撰写《御法道德经》,从初三开笔到十三日即杀青完稿。

5、陈独秀读书: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被判13年有期徒刑。

陈独秀被国民党定为“危害民国”的政治犯,被视为洪水猛兽。国民党生怕他的言论引起政治事端,就规定了“三不准”,即不准亲属探监,不准通信,不准读书看报。这三点限制让陈独秀的监狱生活过得非常痛苦和枯燥。

不准读书看报尤其让他无法容忍,他感觉自己成了行尸走肉。整日将全部的视线与注意力都集中于屋顶与铁栅栏那些没有生命的静物上,让空虚与寂寞占据整个精神空间,这简直是要了他的命。

陈独秀便联合狱友共同绝食,最终,三不准变成了三默许。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在陈独秀的一再要求下,监狱终于允许他读书,还对他的房间进行了修缮,将两个大书架搬进他的牢房,让陈独秀方便读书、写作、搞研究。

他的夫人潘兰珍对陈独秀坚贞不渝,全力以赴协助他读书研究,帮助陈独秀搞到了一切读书与写作的必需品。这样,陈独秀的狱房就变成了研究室,两个大书架上面的书籍摆得很满,经、史、子、集样样都有。

扩展资料: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