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谁帮我分析一下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或者仅分析某一时期也行。2000字左右。

淮河是我国南北之间的自然地理界线,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以北属暖温带,南北冷暖气团经常在淮河
流域交汇、相持,夏半年极易形成暴雨。淮河流域暴雨
区移动方向大致由西而东,非常接近淮河干流中游段,
很容易造成下游河水排泄不畅,形成洪涝灾害。但这
不是引起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因为现代气
候至全新世中期即已形成,此后仅有小的波动。大量
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公元1128 年黄河南泛夺淮入海前
数千年里,淮河水系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内
洪水顺利排泄入海,并未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由
于人民生活的富裕,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
谚广为流传。

现代淮河流域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淮河先入湖、再
入江的畸形水系,而这种水系的形成又是近千年来中
下游水系变迁的结果。在公元12 世纪黄河开始南泛
夺淮入黄海前,淮河是一条含沙量较低、畅流注入黄海
的清水河流。当时淮河中下游河漕深广,两岸天然堤
非常发育,隋唐时代的邗沟和通济渠两条南北向运河
就是由淮河河口段沟通的。从公元1128 年起,淮河水
系发生了重大变迁:首先是黄河南泛夺淮入南黄海达
700 余年(公元1128 年~1855 年) ,使淮河河性发生了
重大改变;其次是洪泽湖在明清二代扩张形成,湖面构
成淮河中游的地方性侵蚀基淮面,这种基准面的抬升
是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根源;第三是公元1851 年淮河
入江水道形成,淮河实际上成为长江支流,形成先入
湖、再入江的水系。畸形的水系形成了畸形的河床纵
剖面,尤其是洪泽湖以上、浮山以下河床倒比降和洪泽
湖以下入江水道的河床低比降,使淮河中下游河流排
泄能力大为减少,这是酿成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的直
接原因。入江水道原为里运河大堤以西的低洼地带,
河床纵比降仅为十万分之四,每遇洪水下泄的高邮湖、
邵伯湖、白马湖连成一片,河湖不分;若遇江淮并涨,更
易滞遏成灾。
新中国成立之前淮河流域以“大雨大灾,小雨小
灾,无雨旱灾”著称,因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得到
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河流。50 余年来按照“蓄泄兼
筹”的治理原则,淮河流域灾害得到了明显缓解,但灾
害隐患并没有根除,流域防洪能力仍然较低,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当低下。1993 年全流域人均工业产值仅
为全国平均值的4315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
平均值的60 % ,在我国东部沿海各大流域中倒数第
一,介于胶济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经济低谷区。
全流域有耕地面积1330 多万公顷,其中1000 万公顷
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667 万公顷农田排涝标
准低于三年一遇。全流域受堤防保护的耕地和人口均
占全国受保护耕地总量的24 % ,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
293 万公顷耕地中,有100 万公顷受堤防保护。淮河
中游干流沿岸相当部分农田靠近或本身就是行洪、蓄
洪区,由于生活水平很低,这些地区群众在非汛期便盲
目围垦、养殖,使行洪、蓄洪能力减少,汛期时又不得不
放弃农田等生产、生活资料进行转移。15 年~20 年一
遇洪水,1991 年安徽省有100 万群众撤退、转移,留下
重大的社会隐患。
沂、沭、泗三河发源于鲁中山地,其中泗河原本是
淮河下游最大支流,而沂、沭河又分别是泗河的支流。
从公元12 世纪初黄河夺淮河下游入黄海,特别是从
15 世纪末黄河固定地夺泗入淮起,泗河水系发生了巨
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泗河水系变成三条基本上各不相
干的河流,也不再与淮河干流相通。水系的如此混乱,
使沂、沭河下游泄洪能力严重不足,再加泗河上游洪水
最终也排入沂、沭河道,洪水极易泛滥,沂、沭、泗河流
域成为著名的多灾地区。

希望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