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衡量国债规模的相对指标及意义

如题所述

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1)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2)债务依存度。即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口径,一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即“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人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SP“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同债来实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1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状况我国国债发行始于1950年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1958年又相继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其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终止了政府举债融资,我国成为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从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国债的发行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当时弥补财政赤字可以向银行透支,因此,国债发行规模较小,增长较慢。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出台了《预算法》,规定财政赤字不允许向银行透支,使得国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并在以后逐年增加发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以投入基础设施等建设,为此,1998年国债规模达3310.09亿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至2006年发行量达44556.4亿元(详见下表)。我国国债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发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