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意义

如题所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新巴尔虎左旗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保护基地”。新左旗巴尔虎长调民歌特色鲜明,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几十年来,塔布亥、云吉德、巴达玛、宝音德力格尔等众多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向全国,获得过诸多奖项,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新左旗长调民歌群众基础深厚,牧民几乎人人都会演唱蒙古长调,该旗原创巴尔虎民歌现已突破300首大关。
新左旗委、旗政府全力打造巴尔虎民族文化品牌。自200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族长调民歌大赛。向国家文化部申报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传承人。该旗还通过开办长调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通过举办赛事、召开研讨会,拓展和深化长调研究领域,积极营造有利于长调艺术传承发展的氛围。该旗还自主策划并将编辑出版《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巴尔虎长调实录》,并成立了新左旗长调协会。在长调艺术史上,长调艺术大师可谓代代辈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声于国内外,其《小黄马》高音区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绝。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倾倒世界级音乐大师与各国青年。评委之一、著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高音”。20世纪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民间歌手扎木苏震惊了北京舞台,在音乐理论界、声乐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许多专家高兴地称赞为“草原美声唱法”,他被请到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讲学,著名声乐大师沈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20世纪90年代初,80多岁的扎木苏歌喉依旧,充分显示出坚实而科学的歌唱功底。这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术。蒙古长调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所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身上。现著名长调演唱艺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保护与发展。伴着中蒙两国申报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保护,今后两 国将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