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如题所述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

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意思是:“我们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道德经》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所以我们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05
这段话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有足够的经历就懂了。
譬如:同袍兄弟,一个在衙门上班,一个在田里耕地,你怎么称呼他们两个人。假如还不明白我就没法说了,只能去幼稚园了。
第3个回答  2017-03-25
这句话放在一起解释比较容易理解:【原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语言表达: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因此,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范围,两种思维同出于一个概念,但意思不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奥妙,是打开所有奥妙的法则。 这样一看就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