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好隐性采访

如题所述

如何做好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的定位
由于种种原因,隐性采访被作为舆论监督的有效手段而使用,在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从新闻史上看,不论隐性采访在揭露社会丑恶和阴暗现象方面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隐性采访从来没有成为专职新闻采访的主流方式,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隐性采访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但是,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但同样也要接受社会的监督。隐性采访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当事人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因此不能因为履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就滥用这种方式。我们主张有限制地使用隐性采访,把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只有在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之后,在确定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解决的情况下,或者其他的手段都宣告无效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在使用之前一定要经过多方权衡,深思熟虑,不可贸然采取行动。
2.伤害最小化
负面新闻报道往往会对某些当事人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情况在隐匿采访中尤其突出。一般说来,各种负面报道、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都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伤害”一些人。但从社会更大的利益上看,这种“伤害”本身往往不仅是难免的,有时甚至是合理的。但是,即便是具有正当理由的隐匿采访,也不能无视他人权益。因此,提高记者的职业素质、增加对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是减少伤害,提高媒体公信力,更好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3.把握隐性采访的“度”
首先必须明确,无论是哪类报道,在使用“未经许可的采访”方式前,都要看当时的情况是否符合“使用正常方式无法采集到需要的信息内容”这一前提条件,否则即属于隐匿采访方式的滥用。
当前,滥用隐匿采访现象在我国新闻界已经极其严重。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承认,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传播环境,是造成隐匿采访泛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一些负面信息,有关方面千方百计采取“捂盖子”的方式,阻挠、干扰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主流信息渠道没有即时灵活的应变措施,缺乏充分的公关意识,往往以拒绝采访、封杀信息来应对媒体。不良的信息传播环境,逼迫记者不得不“绕道”,采用隐匿采访等手段,获得事实真相。同时也不可否认,由于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各媒体都想抓到“猛料”、“独家新闻”,在采集信息过程中也可能不择手段,突破新闻道德规范的底线。
滥用隐匿采访方式,造成的后果是让传播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新闻当事人对媒体、记者产生不信任感,提防、排斥记者;记者就不得不更多地采用隐匿采访方式,以致招致更多的不信任和敌意。
总之,隐性采访只是一种获取新闻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新闻措施,所以应该认准采用实施隐性采访的意义,当确定利大于弊时,才可以考虑使用隐性采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