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佛教出家人名字中的“上*下*”

如题所述

为何意?佛教,博大精深,包含天地。佛门文化,是大智慧的文化。---- 诸葛长青 佛友“利民”研究发现,很多佛教出家人的名字中都有“上下”二字。 如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其它出家人也一样。 那么,佛教为什么用“上常下乐”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呢? 阿弥陀佛,诸葛长青解释如下: 诸葛长青认为,“上*下*”,是对佛教中辈分高或者法力高的标准出家人的尊称,一般也指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敬。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直呼师名,因此,在称呼自己的师父名讳或尊称某一出家人时,需要用尊敬的称呼。 简单说,就是一种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称。 一般见了出家的师傅先问:法师“上下”或者师傅“上下”。 类似于:民间的人们见了人,会问:先生“贵姓”。 为什么称“上下”呢? 诸葛长青认为: 上---意思是你在佛教的备份上是第几辈?用“上”,表示对佛的尊敬; 下---意思是你辈分后的字是什么?表示凡夫的谦卑。类似古人所说:在下某某。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诸葛长青给大家解释一下。 “常”乃佛家的辈分--“常”字辈;“乐”乃人间师傅起的字---乐。 描述起来就是:尊敬的常乐法师,上乘佛祖“常”字辈,人世间的名字乃“乐”也。其他法师都可以这么解释。 据妙音居士介绍,一名标准的僧人有法号和法名两种。 什么是法名?法名是师傅赐予的,是根据你所入的宗派辈分排下来的,这个名字将会跟随你一生,是教界里认可的身份。 什么是法号?法号不一样,但分两种:一是自己以后修持道路上,根据个人需要偏好,自取的;二是剃度师取的,禅宗、曹洞派都有宗派认可的法号字辈,别的宗派也有 不同的是师傅赐予的法号会添在戒牒上,由发牒方添,而自己取的法号很可能不添在戒牒上,而用在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可以自己填在戒牒上 。 戒牒则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戒牒并不象度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戒牒上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未署僧录等名,或盖僧官机构的印章。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有时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僧录等高级僧官。“戒牒”,上面会写明和尚出自何寺庙,师从哪位大师,在哪剃度等信息。戒牒只给三种人看,一是寺庙的管理者,这主要是针对外出挂单的僧人;二是公安机关;三是给自己的师傅看。 现在很多法名,是根据少林寺的辈分排列的。 少林寺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是常字辈,排第三十八辈分。 以上见解,供有缘者参考。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更多关于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只要持续放生、施食、念佛号并认真回向,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必有神奇感应。以下是佛学放生基本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3-25
这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我非常尊敬的人”。
古代一个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用以诠释名的含义。《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就以男子为例,当男子满二十岁成年,要行冠礼。冠礼之后便是成年人,这时一般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应该要称他的字。成年之后,名只有两种人还能继续称呼,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只有父母、老师一生都是叫他的名。若在朝廷做官,皇帝也得称官员们的字,如果皇帝称谁的名,那么这个人就要被判罪了。所以,在从前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就要称字。
彼此之间以字相称是为了表示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一些人渐渐感觉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譬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这样古人就具备了“①名、②字、③号”三要素了。名、字都是由尊长代取,号可以自己取,称为自号,如果别人送,则称为尊号、雅号等。这样就形成了古人的名字礼仪,称呼字表达尊重,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但在自称时,只能使用自己的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
因此,古时在从前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就要称字或号,而决不能以名相称。迫不得已,在向别人介绍长辈的名讳,而这个名讳又是两个字时,则需要加“上下”,如“家父讳上某下某”。甚至晚辈对长辈称字也要称“上下”,或者直接称字中的某一个字,即某公、某老等。
时代久远,这样的习惯已经渐渐的淡薄了,唯独还在佛教、道教里保留得十分完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