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帮我搜索一些‘’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和教育‘’的资料,我会采纳内容丰富的

如题所述

注意是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人的一切自觉的心理活动都是以注意为基础的,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和对知识的吸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这扇门半开半闭或者没有开启,外界的东西也就只能够进来一部分,甚至是一点都没有进来。一切认识过程如果没有注意力的参加,就会变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谓的心不在焉。这样就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小学正处与学习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基础意义,而注意是小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所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探讨影响注意的因素与策略尤为重要。

一、注意力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这说明注意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是人进行心理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就是能够将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情或某一道试题上,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的能力。

二、注意力的特点

(一)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你正在听讲,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一声门响,你不由得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这是因为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比如在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常常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如新奇的、鲜艳的、变化的图像,有趣的情节又或者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他们所注意的往往是读、写、算等学习过程本身以及教师本身,而不在知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己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学生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有限,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而具体形象的思维还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教学模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道理,却不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换句话说,小学生还不擅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本质上,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上,不相关的细节常常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学生注意的范围小,分配性还不发达。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由于小学生的大脑未发育完全,学习的知识有限,注意的范围较小。一般情况7~10岁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5分钟,12岁以上的学生约为30分钟。低年级小学生注意转移性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分配与转移的能力较弱,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一个刚学写字的小学生,让他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他听讲会忘记记笔记;他要写字就会忘记听讲。只有到了写字能够得心应手的时候,才能一边听一边记笔记。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四)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控制力较差,生动、具体、新颖的食物,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
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小学生注意的稳定与集中,与其年龄、兴趣、健康、情绪及对课业的理解程度有关。

(五)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没有充分发展,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教师的讲述非常生动,儿童注意中的情绪反应就特别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学儿童注意的外部表现特别容易显露,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三、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与家庭创造的学习环境有关。家庭对孩子呵护过度。家长任何事情都帮孩子代劳,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变为一个懒惰的人。而懒惰的人没有意志力,也就难于培养出持久的注意力。正如一位权威人士所说:“有的孩子学习拖拉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则是由于父母过分关注他们做作业,甚至包办代笔。”大多数儿童教育专家都不赞成家长陪孩子读书,因为家长总会情不自禁地敦促孩子不要这样做,而要那样做。这些时断时续的语言刺激,更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家长不要以关心之名总去打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削只苹果送过去,一会送一杯开水或饮料;一会关照要保持距离、注意保护眼睛,一会提醒多穿一件衣服、当心感冒;一会批评孩子什么不对,一会又表扬孩子现在表现不错如此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专心学习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也增多了,当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就开始指责、惩罚、批评,这是孩子便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时也不愿意集中注意力。

(二)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学习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和责任感,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时没有足够的努力去克服一些环境因素只专注于学习。学习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没有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学生的意志品质问题,如怕吃苦、图安逸等。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就听,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说有难度、枯燥的内容,就感到厌恶,开始走神、打瞌睡、做小动作等等。

四、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

(一)从教师方面考虑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课前三分钟,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很容易出现大脑阶段性疲劳。如果采用单一的教与听的过程,就会出现课堂很安静,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兴趣降低。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生动的事例开头,利用多媒体教学器械,通过图象、声音等,充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述,用学生感兴趣的,巧妙的手法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如比赛、游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较快,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2、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尽管对小学生来说,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很难,但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争取发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和压力,感到学习的魅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注意的特点是,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的越清楚、深刻,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也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在课堂上,教师的驾驭能力、管理能力是使一堂课顺利进行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条件。可以把注意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际操作越复杂,对有意注意的要求越高。教师的管理师讲究科学的,只有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设置教学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积极性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强自制能力,培养学生持久的注意力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善于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则常常受自己兴趣、情绪的左右,不能主动地转移注意。学习过程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并不总是有趣的。要保持长久的注意力,除了兴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制力和意志力。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目的,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制力显得十分必要。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自制能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困难越大,越需要坚韧的意志。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良好学习习惯。有组织的纪律和常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平时就要教育学生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到底,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坚持是问题的关键。

(二)从家长方面考虑

1、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

家长不能经常为孩子善后,久而久之他会产生依赖性。比如,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由于过于关注,情不自禁的敦促,帮忙拿吃的东西。其实,这时候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2、调整家长的认知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帮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促使其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