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号战列舰没有鱼雷发射管,为何要携带鱼雷?

如题所述

大和号建于二战前期,那时候航母刚刚开始形成初步的作战体系,海战战法主要还是巨炮战列舰,除去主要进攻武器巨炮外(并没有导弹),对付其他舰船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鱼雷。另外鱼雷发射管不一定非要像潜艇那样藏在舰船吃水线附近,也可以明装在甲板上。即使现在舰船上也装有鱼雷,如图,大和号上虽然没有鱼雷发射管,但鱼雷可能是为水上飞机或舰载鱼雷艇准备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8
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搭载的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是根据1913年从英国购入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艇仿造的,排水量21吨,150马力柴油机,速度10.54节,最多可搭载成员100人,舷侧甲板还可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首部甲板可安装一挺0.303英寸机枪。日本海军对其相当满意,此后40多年里一直没有改动过艇型。一些小型地方造船社在承接17米内火艇建造任务后,对其古旧艇型提出疑问,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加装减摇的舭龙骨,以改善港外航行条件),但海军对此的态度莫名保守,拒绝作出任何改动,被时人讥讽为“海军七大不思议之一”。15米内火艇(长官交通艇),宽3米,排水量12吨,航速13.5节,可搭载45人。
第2个回答  2016-09-13
一直到20年代,鱼雷还是战列舰的标准武器配置之一,不过之后随着主炮射程继续提升,交战距离增加,鱼雷被认为对战列舰来说越来越不实用,炮战中还有被击中后殉爆的风险影响防护,加上条约对吨位的严格限制,大部分战列舰在现代化改造中拆掉了鱼雷武备以节约那上百吨的重量。二战中大型战舰还保留鱼雷管的,只有纳尔逊级,以及提尔比兹号(为了快速解决商船加装的)。另外要提醒的是,战列舰使用的,多是水下固定式鱼雷管,并非二战中普遍那种旋转式的,射角非常有限,实际效果很坑爹。
历史上装了,后来改造后拆了,没用。从进攻性来讲,主炮射程远远超出鱼雷,而且战列舰位于阵型靠后的位置,鱼雷艇的效果更佳。从防御性来说,如果放置在甲板上,被打时会殉爆。放置船体需要开洞降低结构性
第3个回答  2016-11-19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我最近在看太平洋战史,当中类似的例子:日军曾用轻巡洋舰运输水雷(舰名忘了),还有在瓜岛海战期间还组织了“东京快车”,就是以驱逐舰编队利用夜间掩护向岛上输送部队。就是说舰艇不一定只会干一项活,偶尔也会客串其他工作。你所说的情况应该是在末期,因为那时日军的主力舰和巡洋舰已经损失殆尽(要不然菊水特攻当中除了一艘轻巡洋舰外跟着大和的都是驱逐舰了)而燃油也即将耗尽(菊水特攻舰队的燃油可是海军的几个燃油库挤出来的)战列舰出不了门,估计就拿来客串一下运输舰了。
第4个回答  2016-10-22
大和号战列舰搭载有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该雷艇型内火艇是根据1913年从英国购入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艇仿造的,排水量21吨,150马力柴油机,速度10.54节,最多可搭载成员100人,舷侧甲板还可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大和号携带的鱼雷应该是为其准备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