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文学价值在哪?

如题所述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是当时说书艺人的底本,拟话本则是文人对说书人话本的再加工或仿照话本小说的模式独立创作的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在表现艺术上远远超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其它中国古典小说,它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不再是一部有机的小说。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些篇章绝不亚于唐诗宋词,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或许有人以为这只是贾宝玉一时的信口胡说,不足为证。非也。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贾府最有远见的人是秦可卿,贾府最有管理才能的人是探春,贾府最有才华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班小姐,贾府最纯洁、善良,最有个性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群丫头……而且作者对他们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贾府的男人们,他们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贾敬修道炼丹,企求长生不老,贾赦胡作非为,贾政是个假正经,至于贾珍、贾琏、贾蓉、贾瑞等人就更不用说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褒女贬男”的价值偏向。这种观点看似或许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其实他是通过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褒扬,否定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他骨子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男女平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再次,《红楼梦》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局限,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大的特色是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苦难;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最高的价值追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牺牲个体生命的幸福在所不惜。个体生命的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漠视个体生命的苦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当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微弱的声音表达过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最为典型的当数《古诗十九首》,但这些声音过于微弱了,往往完全被主流文化的声音所掩盖。《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有力地唱响了轻视社会秩序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声音。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对待宝黛爱情悲剧的态度。宝黛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洁和真挚的,这无庸置疑,但最终却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手中,而贾母、王夫人在选择他们的命根子贾宝玉的妻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绝不会是爱情这种个体生命的追求,而是这个未来的媳妇能不能担当起贾府未来女主人的重任。于是,他们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薛宝钗,牺牲林黛玉。正是他们的这种选择使象征个体生命追求的“木石前盟”输给了象征人间秩序的“金玉良缘”,最终造成了宝黛爱情悲剧。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作者绝没有为此讳饰,而是特别真实地展现给了人们,并对悲剧主人公给予了极大同情,从作者的这种价值偏向中不难看出他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不是社会伦理秩序。其次,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言行和情感也证明了这一点。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和追求无疑也折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先看贾宝玉,他不但厌弃功名富贵,而且公开表达对封建伦理秩序的不满,他喜欢厮混在脂粉堆里,是因为那些女孩子葆有生命本来的天真、善良和纯洁,还没有被社会环境毒化。每当这些弱小的女孩子和无形而庞大的社会伦理秩序发生冲突时,他总是站在这些弱小的女孩子一边,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并经常为自己不能挽救她们而痛心。再看林黛玉,她似乎从来不懂得怎样看风使舵、讨好贾府上下人等,以争取自己和贾宝玉婚姻的筹码,她似乎不会这样做,也不屑这样做,在那个为了自己利益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丧失人格的环境中,她却把自己的自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她既不像秦可卿那样洞悉贾府可能衰败的命运,也不像惜春那样看破红尘,她所关心的是个体生命,她从落红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所以才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葬花”之举;她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透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同看出作者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非社会伦理秩序。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有许多东西被人们争论不休,如作者问题,版本问题,主题问题……甚至有些争论已经掩盖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真正解读。但《红楼梦》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自然有其永恒的东西蕴涵其中。我认为这永恒的东西就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诗化小说的特征不但是对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提升和超越,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至于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和个体生命的关注,不但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更契合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基于此,《红楼梦》不愧为一部名著,它不断被人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4
呵,你指哪方面的文学价值呢?
俗话说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红楼的文学价值,并不是说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清楚,那得看你想从中获取什么。
首先,对于研究古民俗,和古代社会结构的学者来说,它可以算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变迁的历史”
即,让学者能更直观的了解古代的民俗和传统生活。它就是一部活的古代百科全书。
再者,如果按文章的写法来看,红楼梦的小说创作已经接近完美了,也就是说,它如果只作为小说文体研究的话,那么它的成就也是到达了顶峰的。我国的四大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小说界的典范,甚至于在世界小说史里边,应该都是占到很大席位。这是因为,这四本小说的结构,简直是没法用线来连接,非常复杂,里边的故事,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就像是和现实生活一样有血有肉。这就是红楼梦在小说体裁的领域所达到的高度。
然后,假如按纯文学角度来看,(就是说,整篇小说的措辞方面)
简直是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小说里的诗词还有记叙的方式,包罗万象,非常的复杂,让人很难相信,一个人居然能有如此博学,曹雪芹是老了之后开始写的这篇文章,所以也就奠定了他写这篇文章时的文学积淀,
也就是说,他已经积累的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当人们读到红楼梦的时候,依然是很难相信,那些样式各异,甚至连内隐思想的诗词都是一个人创作的。
非常非常的厉害。
也就是说,就算是把红楼梦的每一段拆解出来当做纯文学的角度看,它的高度也是不一般的。
还有,古代很少有人如此详细的写过女儿们的闺家生活,和某一个家族败落的过程。
红楼梦正好就填补了这一空缺,它详细的写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还有对于古代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同情与怜悯。
最后,从思想性来说,它是“冒尖”的,因为曹雪芹所刻画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的做事风格,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有出入的,刻画这两个人物,隐含着曹雪芹对于封建制度礼教的不满。
所以说,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有堪称经典之处。
它之所以能在四大名著中,被人研究的最多,主要是因为它的取胜点和其他三部不一样。
其他的三部,都只是在一个方面冒尖,比如说,西游记,之所以它是名著,主要还是它的内容:“奇”
非常的奇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象力达到巅峰。水浒传,刻画的人物性格,非常的鲜明,108条好汉,人人都不同,他的取胜点就是:“人物”
那么红楼梦呢?
红楼梦虽然内容不是说奇特异常,实际上它的内容是很平缓的,可是它的人物刻画应该比之水浒传不会差太多。但是它的取胜点是:学问,和思想内涵。
第2个回答  2013-11-22
<<红楼梦>>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1、曹雪芹反对题材的因袭2、全书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做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解剖,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反映了封建社会各个侧面,包括政治压迫、经济盘剥、奴役与抗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兄弟相阋、姑嫂斗法等,同时也指出新生力量的可贵及惨遭毁灭的痛惜。
3、作者善于从表面看来极平常的生活现象背后,展示不平常的意义,笔锋直指封活社会的本质问题,穿透力强,艺术效果大4、全书对妇女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理解女性的灵魂、曹雪芹敢于肯定生活中的美好和光明,甚至打出女尊男卑的旗帜,表现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
5、在反封建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想《红楼梦》那么高的水平,《红楼梦》在思想上同封建制度、精神道德、文化传统、习惯势力等方面根本性的冲突,他对那一时代的批判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色彩。6、《红楼梦》充满了美学的光辉,曹雪芹以他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识力塑造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情操,开拓热的视野,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
7、曹雪芹打破了大量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小说模式,他对公式化概念化提出尖锐的批评,《红楼梦》形象地独标出它的风格和见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2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书变相的反映了现代人的交际能力。
  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第4个回答  2019-05-27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
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名字标为回目,实有“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寓意在(曹雪芹一定对为他的书加评语的脂砚斋说过这一意图,可脂砚斋将后半句“假语存焉”错听成“假语村言”--说错,是因为这四字组不成短语,除非是说“假语虚言”或“俚语村言”方可;若只谐音三个字,则“假语村”更不成短语;还将听错的话写入《凡例》末段,后来这一段又移作首回回前评,并被传抄者混为正文,“假语村言”四字,遂讹传至今)。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