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

麻烦请说的详细些 例如诗名 出处之类的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扩展资料:

《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

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

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

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

诗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参考资料:《形影神三首》-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6

白话解释: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海那么阔,天那么空;你应尽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伦尽职吧,不要老去计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报。

本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

这些诗句是陶渊明人生态度的反应,它强调纵身于万物的变化之中,没有了所谓的欢喜与恐惧,自然顺应天命,应时而为,不去强求也无需多虑。这是陶渊明出世之后,归隐田园的心得。宋代范仲淹所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的遣词造句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因而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

扩展资料:

陶渊明作品类型: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2、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4、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

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

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6

意思是: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原文出自于晋代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中的《神释》。

原文: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白话译文: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扩展资料: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

《形影神三首》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山水田园之乐忘怀生死,神所代表的态度似乎是主导,但陶渊明一生好酒,有饮酒行乐之意,又不能忘怀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态度也是时时涌现,参杂其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6

意思是:即使浪迹在造化命运之中,就不要欣喜也不要惧怕担忧,该结束的时候自然会结束,不需要你多加思虑了。

出自《形影神三首》。

《形影神三首》——东晋陶渊明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意思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相依依附。形影神相互依托,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也不能永远留在人世间。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忘掉,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反而减寿了。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不要再为这些多虑了吧!

扩展资料

这首诗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影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6

1、译文: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2、出自:

晋代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3、原文: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扩展资料: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

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

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

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

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影神三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