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信佛者能否离婚?
这个不是知识性的问题,于我而言是人生的紧要问题。
我希望正信的佛教徒回答。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佛教爱好者,引经据典,似是而非,只能让我这个初学者糊涂啊。
言语若有不当,还望各位先学海涵。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4
爱情是前世更是今世的因、缘、果的表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过于贪爱而沉迷则会产生烦恼,需要有一定的度,在种种无明烦恼的驱动下我们会因为执著的爱而丧失自我的本性,结果会做很多错事;
婚姻家庭更是前世乃至今生的因、缘、果的完成,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维护,家庭和婚姻是我们完成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能否以正确的思维来解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的表现;
家庭的矛盾,其实是我们彼此无明烦恼的矛盾,无论是否是佛弟子,都应该想一想彼此有无缺点,有无遗憾,多从自己想想不足,是什么样的贪、嗔、痴、慢、疑使我们彼此缺少沟通、确实信任。
真正的佛弟子会知道菩提六度,会知道八正道,会知道通过忍让、智慧慢慢改变彼此双方的错误,共同维护和谐的家庭,觉悟和智慧是从身边从自己做起,我们是在进行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其实真的做到如理思维,正见处世,不贪不执,自然家庭和睦,智慧圆满,没有什么需要离异的情况。
如果真的离婚,也应维护对方为主,把未来生活的艰难留给自己。如果有孩子,更不应该让他(她)感受缺少的另一半,不要让孩子孤单悲伤。
第2个回答  2009-07-24
以下圣严法师开示: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不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比丘弟子们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因为,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育,更要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根据这一论点而言,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能和慈悲。智能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能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
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能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能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化婚礼,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私通,私通在佛教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至于佛化婚礼,在佛化家庭的建设上说,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礼的举行,已经证明男女双方都是三宝的弟子,自从结婚之后,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宝并且实践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个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个和乐慈爱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举行佛化婚礼,并且鼓励亲友们举行佛化婚礼。

因为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确的根据,对于婚礼的仪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主要的仪节,应该是皈依三宝及宣誓相敬相爱,在三宝的光照之下,结为夫妇,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据比丘戒的规定,出家人不得做婚姻的介绍人。但是,既没有说出家人不能做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可以做证婚人。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
--摘自圣严法师
佛化婚礼都是男女双方在国家法律下注册登记结婚,再到佛教寺院恳请法师为证婚人,以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男女双方宣誓持守“不邪淫戒”要终身相敬如宾,在三宝恩光加被中,以及父母、师长、亲人、朋友们的祝福下,结为合法的夫妇,以爱情相助,以修道为因缘互相共勉的庄严、隆重的佛化婚礼。

总之,佛化婚礼是人间佛教弘扬中的一种方便度众形式。人间佛教菩萨道精神是入世的佛教,它与现代社会众生的因缘息息相关,不是隐遁山林个人解脱的佛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缘起的世间,缘起的众生,缘起的修道因缘,人间佛教菩萨僧的因缘就是尽力推动世间一切善法,接引一切有缘众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人间佛教菩萨行者在自利利他的弘法利生中,为庄严国土、净化世间而努力!
第3个回答  2009-07-24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五) (共一集) 2006/6/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1

问:第三个问题,离婚果报在地狱,请问出自於哪一部经?

答:我们现在把佛经里面,凡是讲到地狱的,我们全部抄成一本。现在这书已经印出来,很多同学都看到,抄成一本。我把这本书订了个题目,一共好像有二十多种经论,叫《诸经佛说地狱集要》,统统会集在这里面,诸位可以参考,比道教里面讲得还要详细、讲得还要丰富。我们应当要多看、多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才会有警惕,决定不能造作地狱罪业。

离婚果报到底在哪里?也不一定,要看离婚的动机、离婚的方式以及对於家庭的影响。如果有小孩,对小孩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你从这方方面面去观察,你才晓得这个做法决定不是好事情。因为社会的安全,我们今天讲的安定、和睦,根就在夫妻,它的根在家庭,家庭的根在夫妇。所以夫妇千万不能够看轻。两个人结婚,这是建立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跟我们身上的身体细胞一样,你已经构成一个细胞,你是整个社会里面一个细胞。细胞要是健全,我们知道身体健康;细胞不健全,这个身体会崩溃。家庭要不健康,离婚率太多,社会会崩溃,那你就想想你所背的因果多重?如果说离婚的时候,你没有儿女,对家庭没有大的妨碍,这个过失就很少。有儿女是最麻烦的,这单亲的小孩,长大的时候心理都不健全,你要不要负责任?小孩将来在社会上犯罪,你要追究他的原因,原因是单亲,从小得不到父母之爱,他会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犯罪的行为,这个根源会找到你。那就看他犯罪犯的是什麼罪,严不严重,这就是结罪不一样。严重的,确实是在地狱。
第4个回答  2009-07-24
随缘,不强求,也不违心的拒绝。
这幅对联不知道你看过没
夫妻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往前走,就好像我,我现在没有受五戒,但我已经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五戒的要求来做了,但遇到和朋友一起吃饭,有时没有纯斋饭,我就吃肉边菜,但坚决不吃肉。但假如我受戒后,我一定会要求每个细节都符合。因为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能随机应变的,那是考验你信念的增上缘。

我的意思就是让你,看透其中的因缘,不执着。缘分已了不执着,缘分到了无法拒绝的地步也随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