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快舟一号的发射?

如题所述

‍‍

快舟一号运载火箭是中航科工研制的固体火箭。跟以往常见的液体,由于运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快舟的快速响应能力更强,发射也更加灵活。快舟火箭早期和哈工大合作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这里的快舟指的是哈工大自行研制的快舟卫星,与火箭是同名的)发射升空。首次远用了星箭一体的设计。星箭一体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不太清楚,大概是火箭最上面一级受卫星控制,用来给卫星机动变轨用的,到达预定轨道后再将其抛弃。这次发射的KZ-1A(即快舟一号甲)是在前有的发射两发快舟卫星的星箭一体化运载器上做了一些改进,使之成为能够承担商业发射的快舟一号甲。就火箭本身而言也谈不上什么大新闻。比起火箭,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背景。请注意,快舟是中航科工下属四院研制的,而并非身披荣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者中航科技。中航科工长期以来是为军部研制武器和一些民用信息产品的,然而却拿下了国内第一笔商业发射腚单,这自然是值得称赞的。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的商业发射都是靠搭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风车(等到有国家发射任务的时候和利用火箭多余出来的运力来发射)。国内的很多企业没有摩托罗拉,亚太卫星公司那么有钱,能够包下一整个3000万美元的长三,所以只能跟着别人发射的时候蹭车了。(3000万是十几年前的报价,前段时间龙乐豪来我校开讲座的时候放话中国商发成本十几年前早就实现了每公斤1w美元,现在仅有3000到四千美元,看来随着技术的成熟,长三已经便宜了不少)当然,随着中航科技的发展,中航科技推出了一台同为固体动力,价格低廉的长十一,价格仅1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快舟的价格应该比这个更低。三发民用卫星就能包下一台火箭,足以说明,廉价的KZ-1A商发市场的竞争力更大。标志着中航科工可以更加经济、高效、灵活的为国内商业发射提供服务。上世纪末,美国以卑劣的手段封锁了中国航天,导致优质廉价的中国商发失去了许多国际商业发射的订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对于商业发射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国内商业发射市场的开发,竞争变得更为重要,想要促进国内起步较晚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成长,就要开发用户定位较低的火箭。中航科技旗下八院的长6,一院的长11就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开拓国内商发市场的火箭。除此之外中国长征火箭公司为满足商业发射需求还推出了私人定制火箭的服务,使得商业发射更加人性化。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

“快舟一号”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其用户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国内研发“快舟"系统战时可快速发射卫星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当敌方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则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将其捕获或摧毁。未来战争,这种快速补星系统的应用前景可谓极其广阔。早在2002年,美国就已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2013年,一些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快舟”亮剑引发关注现代化战争中,军用卫星均大显身手。但由于卫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应能力,使其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由此应运而生。其主要思想是准确、快速、经济地将载荷送入太空,为作战人员提供实时的空间战役与战术支持。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一词,其概念重点特别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6至9个月内完成,保证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2010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科工集团共建“快速响应飞行器”等5个产业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2月,哈工大在黑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中,第一次提到“十一五”期间承担完成了“快舟”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2012年11月,哈工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应急空间飞行器:该系列卫星的第一颗,总经费7.9亿元,2011年到2012年飞行演示,用于国家应急减灾等方面,与美国"百星计划"同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
第2个回答  2018-01-06
‍‍

快舟一号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一型小型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的小型卫星。发射“快舟一号”的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一种新型快舟小型运载火箭。2015年9月11日,“快舟一号”试验卫星由于燃料耗尽,已坠入南极洲上空大气层,完成其使命。美国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称,“快舟一号”很可能是中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一部分。同时,这些国家也都意识到,未来战争中,通过攻击和控制敌方太空系统的各种设施,使其无法发挥作战效能将是致胜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快舟”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可以想象,一旦“快舟”技术成熟投入应用并大量部署,反卫星武器将不足为惧。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