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国的文学体系都是诗词,为什么直到近代才出现白话文这种通俗易懂的文体?

如题所述

这就不得不提到近代白话文鼻祖,鲁迅与胡适。他们是超越了文化范畴的“世界人”。

鲁迅和胡适这两位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做出罕见功绩的文化巨匠,无论在性格,或是在思想、人生道路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在二者之间,至少在如下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他们两人都是超越了文化范畴的“世界人”;第二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二人都是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鼻祖。

胡适与鲁迅不同的是,并没有在同为汉字文化圈的东洋留学,而是在西洋新生共和国美国的西方文明海洋中,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胡适在美国和美国学生一起接受了西方近代文化教育,发现了中国文言文存在的致命缺陷:无法如实表现事物原貌。胡适认识到,以汉朝以来的古汉语和语法为基础的文言文,虽然在传统形式上的修辞、辞藻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但在大众传播意义上的传达、表现方式以及功能方面,却十分脆弱。

胡适发现,要想变成一个国民国家,就应该像美国的近代英语体系一样需要一种言文一致的口语文。于是,他开始援引欧美的进化论,提倡改变中,国的传统文言文,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即新的国语形式。颠覆“士大夫阶层=文言文,平民阶层=白话文(即口语)”这一传统语言价值结构,使其进化为一种新的口语形式,即国语——这是青年胡适史无前例的大胆构想。

胡适于1916年执笔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第二年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此后,1918年5月,鲁迅创作的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从此开始,中国的近代“中国语”(言文一致的白话文体系)正式诞生了。

同时受到1913年日本的国语改革影响,教育部废止了作为文言文士大夫语言传统之象征的科举制度,随后召开了读音统一会议,试图以北京话为基础,制定汉语标准。如果没有胡适和鲁迅的理论指导,近代中国语的诞生显然会大大推迟。1920年,胡适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以实践自己的白话理论。鲁迅的白话文实践,事实上早在日本语的影响下开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近代中国的作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为了让大众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才出现了白话文这种文体。
第2个回答  2019-09-10
鲁迅和胡适是近代白话文的鼻祖。文言文,虽然在传统形式上的修辞、辞藻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但在大众传播意义上的传达、表现方式以及功能方面,却十分脆弱。
第3个回答  2019-09-10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
第4个回答  2019-09-12
因为我们的文化也是在慢慢地改进和发展的,白话文更加方便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