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面上宣传保肝护胆的药让人眼花缭乱,国外有没有科学的保护肝胆的药或者疗法,有朋友懂的吗?

人到中年,时常熬夜,感觉肝胆功能下降了很多,国内的药吃了也不见效,有朋友知道国外有没有比较高明的手段可以治疗的?谢谢

澳洲护肝片是一种保健品,并不是药品,其主要成分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纤维化、缓解肝脏中毒、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功能。
澳洲护肝片内可以在肝脏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酒精对于肝脏代谢的负担,另外还可以调节胆汁分泌,改善胃、脾、肾相关功能。研究表明,还有促进毒素的排出,避免毒素的堆积,具有一定的美颜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适合,长期吸烟喝酒、熬夜、失眠以及工作过度劳累的人群。
但是澳洲护肝片只是一种保健品,并不能替代药物,也不能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有肝病的人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治疗药物。
澳洲护肝片的主要作用是护肝,帮助肝脏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胃胀和痉挛,其次效果为排毒,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再次为护肤,内服调理身体。利加隆(Legalon),通用名为水飞蓟素,为德国马博士全球首家研发并生产。

水飞蓟素护肝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病的预防,但水飞蓟素的溶解性及纯度严重影响其疗效。各国专家长期致力于提高水飞蓟素溶解性及纯度的研究,直至今天。

德国马博士于1969年通过MZ80的工艺成功解决了水飞蓟素的溶解性及纯度问题,成为全球首家研发并生产水飞蓟素的药厂,商品名为利加隆;使水飞蓟素具有高生物利用度,高溶解度,高纯度及提取溶剂残留量低。利加隆于1969年德国上市,1988年在中国上市,目前行销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高品质水飞蓟素的代名词。同时,自利加隆上市以来,德国马博士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生物利用度,溶解度及含量。

利加隆自进入中国二十多年来,不断地造福于中国肝病患者,使千万中国肝病患者受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3
保肝药,相信各位乙肝患者听的不少。从中草药到西药到中西结合的“中成药”,从丹参、蔡虎、地黄到易善复、双环醇、甘草酸二铵,再到小药丸、消炎利胆片、疏肝解郁胶囊,大家或许都服用过其中1~2个,甚至有些人吃过上十种。毕竟,跟许多乙肝患者讲乙肝病毒的复制、炎症活动、细胞分解、肝酶代谢,患者或许是听的云里雾里。但“护肝”两个字一说出口,清楚明确,直白了当,患者就知道,保护肝脏的嘛,一定对我有好处。可是,真的如此吗?

保肝药国内现状
保肝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产业。以水飞蓟为例,国内有100多家通过国家食药监局(CFDA)审批的药企都在生产各种类型的水飞蓟制剂。其中,化学药和原料药主要包括水飞蓟素、水飞蓟宾等;中成药则包括各种品牌的益肝灵。据药渡网信息,2015年,样本医院水飞蓟素的销售额达1.2亿,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在7亿元左右。

据公开资料,前述降酶药双环醇,2016年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2亿元,同比增长21.9%,估计总市场规模在10亿元左右。相比之下,世卫组织推荐的慢性乙肝治疗首选药物之一的恩替卡韦,其2016年在中国的销售总额也不过17亿元。《科技日报》201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双环醇累积销售额达30亿元,稳居国内口服保肝用药的首位。文章写道,“双环醇可以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总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中国肝炎所用化学药中,保肝药撑起了近四成的分量。据米内网HDM数据库显示,2017年,中国重点城市公立医院肝炎化学药物市场约为82亿元,占重点城市400多家公立医院用药总金额的6.17%。这个市场主要由抗肝炎病毒类、保肝护肝化药、免疫增强调节类三大板块构成,其中,保肝护肝市场约为31亿元,在重点公立医院肝炎化药市场中的占比大约为38%。

米内网引述相关报告称,2017年中国肝病用药总体消费超过600亿元规模。同时预测,2020年中国护肝降酶药市场高达120亿元规模。

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韩爽等人2016年在《中国药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安全无效”的药品花费最多,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奇怪现象。相比之下,美国从没有“辅助用药”的概念,每一种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品都有明确而具体的适应症,且适应症都有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乱服保肝药的后果
有人认为,保肝药可以预防肝病,所以,自行购药服用,甚至将保肝药物作为解酒、护肝药物长期使用。那么,保肝药真能预防肝病,而且多多益善吗?

由于大多数保肝药属于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购买,很多人误认为保肝药就是普通保健类药品。其实,不同种类的护肝药各有其组成成分,适应证各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保肝药时,同样需要对症用药,最好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长期不合理地使用保肝药,会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还有可能扰乱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使病情恶化。

即使是肝病患者,也不能长期应用保肝药。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对有“保肝”作用的药物不加节制地服用,以为可以稳定肝功能,甚至有些人没有任何症状,仅仅体检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自作主张地长期服用保肝药,顾名思义地认为保肝药可以预防肝炎发作或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

其实,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诱发药物性肝炎。并且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又没有医生进行用药指导,药物之间的拮抗或化学作用,可能会导致肝细胞再次受损。

药物性肝炎有多可怕?

药物性肝炎依程度轻重,有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等,最危险的则是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这型短期内肝脏细胞大量死亡,肝脏修复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一旦发生病情急转直下,病人在两周内就可死亡。

保肝药也是一场利益与科学的对抗
保肝药的特点是谁都无法量化其疗效。目前凡是经得起循证医学考验并通过美国FDA审批的药物,都可以给出一个定量的治愈率概率。以乙肝为例,假设病人的病毒载量为10的7次方,如果患者服用的是替诺福韦(一种强效抗乙肝病毒药——编者注),三个月后,他肝脏里的病毒会有百分之八十多的概率降低到检测不出来;但如果是保肝药,医生只能说,先保肝试试看嘛,连50%的概率都不敢给。

用一位肝病医生的话说,保肝药是一类“让人听了名字就忍不住想买的药物”。在中国,吃保肝药的并非只有肺结核患者,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也会引起肝损害。在实验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中,一些药物被认为可以保护肝细胞,进而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在国内许多肝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还有一些长期喝酒或熬夜的人也在网上咨询,“我要不要吃点养肝护肝的药?”

获得各种指南与共识的提名和推荐,是保肝药推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内2005年与2010年的两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提到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与双环醇等保肝药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可以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但推荐级别是Ⅱ-2和Ⅱ-3,也就是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强证据,而在2015年的第三版指南中,则彻底没有了保肝药的影子。

这类缺乏可靠证据证明其疗效的保肝药,仍极力寻求官方指南的“推荐”或“提名”,乃是受商业利益驱使。

在美国,各个学会对指南的制定,要求非常严格,参加指南撰写的人,所有的利益冲突必须要列出来。一般来说,不会选那些跟很多药厂有联系的人参与指南的制定。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流行病学部主任唐金陵教授等人撰写的《中国临床指南:解决利益冲突和吸纳患者参与》一文,2018年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该文指出:“中国大多数指南是由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但有些是在制药公司赞助下完成的……由此看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制药公司的赞助才是根本。”

保肝应该怎么做?
休息

肝硬化患者如处于失代偿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在功能上对肝脏的要求,使肝细胞有机会修复和再生。但在代偿期或无症状患者,可做轻工作,以不疲劳为度。

饮食

1、能量供应适当

应根据患者体重、食欲和病情而定,一般每日应予2500kcal左右。

2、蛋白质

高蛋白质饮食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每日宜给予100g左右,至少1g/kg。如果患者有腹水和水肿形成,蛋白质摄取量应提高。如果有肝性脑病发生,蛋白质摄入量应降低,甚至暂时不给蛋白质,在此种患者可给予支链氨基酸口服,既可维持正氮平衡,又不至于诱发脑病。

3、脂肪

应给予适量脂肪,每日不超过30~50g。过分限制脂肪会影响食欲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于患者不利。

4、糖类

糖可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促使肝细胞新生,增加肝细胞对毒素的抵抗力,但不宜摄取过多。过量的糖可促发内源性三酰甘油产生,引起肝内脂肪浸润,不利于肝修复。

5、维生素

维生素A、B1、B2、B6、C、E等均可应用。目前国内外均有多种维生素混合胶囊或丸剂供应,临床应用十分方便,每日口服1~2粒即足够。曾有人主张维生素K1肌内注射加能去氧胆酸口服,认为对肝细胞有"激饲"作用,但确切疗效尚有待观察。

6、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肝细胞DNA合成、肝细胞再生和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肝炎。某些研究显示该生长因子对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指标也有效。

7、"降酶"药物

若转氨酶明显升高,可应用甘草制剂。甘草酸二铵80~100m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用20~30天,往往能较快地使转氨酶下降,但突然停药后易反跳,宜缓慢递减剂量;五味子及其提取品联苯双酯能有效地降低转氨酶,但能否改善肝内病变尚不明了。有人发现应用该药后肝内病变反而加重,故应谨慎应用。

总结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真正具有护肝作用。"葡萄糖一胰岛素-胰升糖素疗法,在动物实验中显示能保护肝细胞免遭坏死,但在临床上尚无证据说明对硬化的肝脏有效。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肝"药物,在无可靠的证据肯定其疗效之前,贸然应用尤其是长期应用于肝硬化患者,是不适宜的。几乎所有药物都需经肝脏代谢,过多地应用药物反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因此,在无症状的肝硬化患者,正确的策略是"不乱用药,少用药,只用必要的药"。
第2个回答  2021-03-03
我国肝损伤超西方国家!家里药上有这4个字的马上扔掉!

到底,是谁弄坏了你的肝?

说在前面:

这1篇请大家一定看看,

然后注意后面讲的重点,

也请告诉家人朋友都仔细留意下,

因为,护好自己的肝,

已经是当下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近日,我国科学专家团队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上,在线发表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

我国药物性肝损高于西方国家,

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国人肝损伤的药物中,这几类药物占比最高。


占比top4:抗感染药(6.08%)

抗感染类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在国外这类药物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诱因。

曾经的一项调查指出,在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会接受抗生素治疗,这是其它许多国家报告的两倍。

占比top3: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8.34%)

占比top2:抗结核药(21.99%)

中国每年结核病新发病例超过90万,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结核病高发国家,而抗结核药物具有肝毒性,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肝损伤。

占比最高top1:中草药,保健品(26.81%)

你可曾记得医生的叮嘱:XXX不要多吃,会伤肝!可见这次研究后的披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是我们都太漠然了!


大家注意没,这其中,中草药和保健品的所占比重NO.1。

这里原因可能有2个:

1.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中药、中成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药物副作用小,或者几乎没有副作用。

2.全民养生风潮,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在全球范围内使用量上升,尤其是在中国。

去年双11天猫进口类商品中排名第一是保健食品。保健品现在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连90后都往嘴里各种塞保健品。


最近湖南卫视主持人吴昕在真人秀节目《我家那闺女》中,每天前前后后吃十几种保健品,最新一期在看医生时,医生也直接提出“肝损伤”问题。

而,中药,与成分单一的处方药相比,中草药成分更复杂,非处方药也没有处方药物那样严格的安全评估体系,很难确定是哪种成分引起的肝损伤,这样也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第3个回答  2021-03-03
肝胆不好首先会出现消化道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腹部疼痛,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有的会出现黄疸,病情危重的肝胆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腹水、浮肿、消瘦、营养不良等情况。这样的患者应该及时做肝胆的彩超检查,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对症治疗。平时要注意饮食,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不要乱用药物,减轻对肝脏的损伤,有助于病情的改善。必要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使用营养肝脏的药物治疗的,定期到医院复查。
肝胆疾病会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的食物以后加重,伴有向右侧肩背部放射。病人面色多数是晦暗,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伴有黄疸。发生原因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反复迁延不愈导致,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常年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的发生。对于胆囊炎的患者,有明显的厌油腻食物,进食后加重。而肝炎的患者提及到油腻的食物,就有明显的右上腹不适的症状。查体肝区有明显的叩痛,胆囊炎的患者发作的时候有明显右上腹的压痛,墨菲氏征阳性的表现。在平时应该注意合理的膳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肝胆系统疾病的患者,病人通常还会有转氨酶的增高或者胆红素增高的表现。急性期还会有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