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守规矩

题目:如何守规矩

800字

最快者拿分~
急~!!!
今天要交了...

话说因为俺和朋友因为在走廊大声说话,被老师罚作文『如何守规矩』
初2程度的

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德国人守规矩。这不是少数几个人守,而是几乎人人有这个毛病。

我多次在德国高速公路上遇见堵车。往往车堵了十几二十几公里。德国高速路上每条车道都很宽,足够两辆有时甚至够三辆车并排。路肩也宽,走一辆车绰绰有余。堵车时,车道上的车都规规矩矩地排成单列等着,或是按了次序慢慢跟了向前移动。车队两边空着宽大的车道,没人在车道里开成并排去向前挤的,也没人占了路肩开到前面去加塞儿的。

市区街道上发生了刮蹭或碰撞事故,也不见有人吵架,更不会有动手斗殴的蠢事。当事人一般彼此对话不多。而是静等警察。警察来后一切都有规矩,照规矩来就行了。

很早时,我开车碰到一回别人对我追尾,那时我还在大学。虽然是对方的不对,但我好像也有点儿责任。当时我想,真糟,得费力去跟人家据理力争了。下车后,撞我的人走过来,很礼貌,说:“你好,”掏出张名片来:“我们来交换一下吧。这是我的电话地址,这是我的保险公司。”然后我们站着等警察。警察来后我们分别被叫到警察车里讲事情经过。警察询问,记录,作现场查看。最后警察给我份事故描述。我接了那份东西傻乎乎地问:“我应该怎么办?”警察惊讶地挑了下眉毛:“去找你的保险公司啊。”于是,我,那个当事人,和警察,三方握手互道:“再见”,分道扬镳。

我把那份东西传给我的保险公司。公司通知我自己去修车,把单据传回去。公司给了笔赔金。之后一切平静如初,没事儿了。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当事人,彼此电话都没打过。责任划分,赔付多少,是两个保险公司的事,我可以不管。

一般说来,德国人并不管人家的闲事。但是在看见有人破坏规则的时候,德国人变得人人喜欢管闲事。

有一次高速路上堵车时,我看见一辆车从队伍里开出来,骑了路肩开,想到前面去加塞儿。沿路德国人开始鸣笛。这时戏剧性地看到从车队里开出两辆车,冲上去把那辆不守规矩的车堵住,一前一后地把它别到了公路外面。我们排队经过那里时,那两辆德国人的车还陪着堵在那儿,好像在等警察。我看见那个想加塞儿的人是个哪儿的外国人。

我刚来的时候缺少守规矩的意识。楼旁边的小街不过二尺宽,街上不见一辆车。我左右看看,抬腿就过。后面听见个老太太在大叫:“年轻人,你就难道不害臊吗?”我回头看时,红灯下好几个人站在那里等着过街,都瞪了眼看我,全都一脸的不屑。我一种被千夫所指的感觉,觉得好没教养。

以后学乖了,只要是红灯,一概停下来等,不管街大街小,不管有车没车。后来时间长了,没留神成了毛病。有次晚上开辆车出来,整段街区空空的无人无车。遇上红灯,踩闸,停车,静候,下意识地一气呵成。我还没反应过来,车里坐了两个刚从国内来的,一齐惊怪起来,夸赞道:“在这儿人真自觉呀。”我挺惭愧,赶紧申辩说,不是我自觉,是叫德国人害的。

德国人管闲事还有一个标准举动是去报告警察。

比如你停车,不小心刮蹭到旁边停着的车。如果有个德国老头老太路过的话,一定会停下来悄悄看着你。你若开了车扬长而去,他或她会记下你的车牌号马上打电话报警。即使路上没有一个人,你也不能开了车就跑,在路边那些黑黢黢的静静的楼窗里,可能潜伏着几百只警惕的眼睛。要知道,肇事逃逸在德国是很恶劣的违法行为,处罚相当重。

晚上你在家聚了朋友开大音响,有了喧哗。你的德国邻居们,尽管平时关系处得很好,会认为你破坏了规矩。但不会有人找上门来吵闹,而是一个电话打给警察。你正在作乐,楼下来了辆警车,两个警察上来敲门,很客气地说有人告你扰民,警告你停止。据说那规矩是:“晚上十点以后喧哗声不得大于45分贝”。警察带有仪器,准备你不服时做测量取证。第二天,邻居们继续和你来往。他或她还会人情感觉迟钝地告诉你,是他或她打的电话。德国人一门死理,认为规矩得维护。感觉不到打电话告警察对街坊友谊有影响。

但在街上看热闹围观被当成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德国人管看热闹的人叫做“Gaffer”,那是一个很贬义的词。说某人是个Gaffer,有点儿附带暗示他白痴低能之类。我在个什么电影里看到过一段情节,那是德国人在公众场合看热闹的典型动作。主角儿在地铁车里不安分,做什么怪异举动。没有人Gaffer似地张了口伸着头去傻看他,也不会有人讲话。可是坐着的一排德国人都偷偷地斜着眼睛看他,拿报纸的从报纸的缝里看着他。当主角看大家时,所有的人立刻把眼睛转向别处。拿报纸的马上一起举好报纸,作继续阅读状。

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冷漠,相反的,德国人其实极乐意帮人忙。我在列车上曾多次和陌生的德国人坐一个包厢。他们通常是拿了书报看一路,并不理你。但如果你试图请他们帮助,比如打听某城市某情况,他们立刻放下书报,热情友好地回应,回答会是不厌其详,穷其所知,没完没了。邻座其他人也主动加进来补充,弄得你有点儿招架不了。你在公路边停车抛锚,经常会有德国人停下车问你,要不要什么帮助。在城里问路时,会遇到德国人说:“我带你走过去吧。”或“我送你这一段路,再指给你怎么走。”然后热心地带了你走,或是开车给你引一段路。

而让我印象特深的,是看到过一回德国人集体管闲事。

那次是在慕尼黑。人行道旁一街区草地。草地上远远地坐几个流浪汉,衣着不洁,空酒瓶扔在脚边。我经过时,忽然见那几个汉子爬起来吵闹,互相有撕扯,很激烈。人行道上许多德国人住了脚,不作声,看着。就见汉子们都跳起来,四个人围了一个人打,踢那人倒坐到地上。人行道上忽听有人大喝:“住手!”立刻四下响一片喊声:“住手!”两西装绅士,衣冠楚楚,Boss派头儿,一中年淑女,端装,同时冲进草地。那女人不管不顾,冲进人堆,径去搀扶那倒地人。一绅士挡在众汉子前面,护住。一绅士扯住一正挥老拳的汉子,彼此纠缠。这时草地一边厢冲进来两骑骑警,显然有人电话报警。但来的之快,让我惊讶。骑警高坐马上,将汉子们冲散。骑警马初次见到。一身纯黑,好光泽。都极高大俊美,我肩膀仅及马腹。见骑警来,绅士淑女撒手退出。一绅士笔挺西裤被踹了一脚的泥,淑女头发有凌乱。三个人彼此互不相识,皆是路人。一骑警下马,笼住汉子们盘问。一时间,人行道上观者散去,各人掉头走路。两绅士一淑女不见了踪影。只剩了我,还两个闲人,站了傻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人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守规矩,是指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很明显,守规矩比守纪律要求更高。从一个人是否懂规矩和守规矩,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素质,还可以看出他做人的品位。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饭馆里吃饭时喧嚣的声音塞满了所有的空间,你想说句话要大声喊出来才能让人听清楚,面对再美的佳肴你也只想草草结束;公交车上你身边的人肆无忌惮地大 声谈笑,你不想听,它却一阵阵地钻进你耳朵,你甚感烦闷却无可奈何;写字楼的大厅里你在安静地等人,却有人在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那劲头似乎是站在荒郊野外……

这样的镜头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久而久之,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可外国人不习惯。他们认为,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表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就来自于大声喧哗,有时甚至把它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所以,一些国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毛病的确应该改一改。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礼仪。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古人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礼记》中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也就是说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礼仪流传千年,一直为许多中国家庭所继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总体教育程度还不高,一些中国人缺少文明意识,没有把这些好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应该意识到,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本来就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公德,是有教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权利的尊重。

现代社会是利益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就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比如,在公共场所,一旦有人大声喧哗,其他人为清楚表达,都想以更大的声音说话,结果是每个人都听不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许多人虽不想干扰别人,却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更大的声音,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了环境,其结果是人人受损。
第2个回答  2009-07-12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有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用简单的的事例加以说明。如有些人就不明白,就拿乱占交通要道的事情来说,就是有人顾交通要道的划分,不守规矩,自行其是,乱闯交通要道,不仅阻碍他人出行,还有可能也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没有交通法则,事情就不会圆满。
假若生活没有圆面积,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我们要说的是不是表面的上圆,而是深刻的圆。生活中若没有圆,没有一个规则,一个道德来约束,一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的会怎样?社会又怎样?人与人又怎样?国与国又怎样?也许我们很多人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或是根本没过这种问题,只是每天按照自己的方式而生活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制度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但得依靠一个规矩处事,作为行为准则和标准。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规章,有一套做事处事的程序规范。那就是一种法律,那就是一种圆满完成。法律是唯一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准则。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人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人“八荣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再次阐明了这个既明了以又重要的社会哲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国家要安定,百姓要富裕。离不开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世界要和平,需要联合国的作用。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单可循。强制人们该做那那些事情,不该做那些事情,这样我们国家才会和谐。我们才能繁荣昌盛,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到和平的中国来投资建厂。而安定和谐的环境需要你我遵守。遵纪守法。只有形成了这种局面,才以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局面。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百姓富裕的步伐。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熏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家,间利益关系,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约束。约束这就是一种圆。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既要公民自学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诚信。同时也通过加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把自己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圆满。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做起,。没有圆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方形圆形。正是因为有模型的约束,线段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这正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有人人遵守,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规矩就是圆,法律就是圆,有了这些,一切都能圆满解决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09-07-13
如何守规矩

事他除了不得不管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过问的。不但不这样,还总是和别人称兄道弟的。左边管他叫一声“仁兄!”右边管我叫一声“贤弟”。叫得好不亲热。好像真的有人和他拜了把子一样。其实我们别说酒了,就连两杯饮料也没一起喝过。结果他当面和见刁仙子说和我拜过把子……和我面对面的时候,他显得N级和蔼可亲。一点也不会摆班长的官架子。还总是把QQ三国当成我们的共同语言这样的班长,你说,这样一点班长样都没有的班长,一点能说他总是规规矩矩的吗?

不守规矩的三号:我自己。类型:作文一点也不守规矩。

最后一个就是我啦!我自己的作文属于很特别的。在我可敬的语文老师罗老师眼里,我以前的创新型作文几乎等于零价值。可在我眼里意义可不一样。结果我在罗老师面前仿佛是一只胆小的羔羊,要想保住九十分的优良成绩,我就只能一点点地改成传统作文。可一回到创网,我就又变成了那副活蹦乱跳的个性。可由于罗老师一点一点磨灭我的创新型思维,我的得精率是一点一点地下降。不过还好,我脑袋里残留的一点点创新思维还是足够维持我的得精率不会下降的。现在我的任务就是把我脑袋以前的创新作文思维给开发出来,好再把我的作文提升到原来的那个优秀阶段。当然,再创新高是最好的!我一定要让我的作文再次练得登峰造极!这只是一个愿望,另一个愿望就是,但愿罗老师能够接受创新一类的作文,不要再把创新作文视为不守规矩的作文了,这样,我不守规矩的罪名就取消了
第4个回答  2009-07-11
不要着急,先冷静想一想。按照你符合的职业写,以及需要遵守的规矩,如我需要怎么遵守校规,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改正,以后怎么做等等。。。。。。。。。。。。。。。
第5个回答  2009-07-13
第一篇:

各级领导者、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者,对守规矩的重要性都有深切的感受,并且经常强调要加强团结。但是,对于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团结、如何解决妨碍团结的种种问题,不少同志则感到棘手、难办。正像有些同志讲的:“工作好干,团结难闹关系,搞内耗,事业受损失,个人生闷气,于公于私都不利”。这些言谈,从一个侧面说明,正确处理“一班人”之间的关系,搞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历来是、而今仍然是领导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应当怎样看待新形势下的团结问题?为什么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团结老是搞不好,其症结何在?怎样才能把“一班人”和干部队伍的团结搞好?本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见解和做法。

据报道,在新疆天山的冰川附近,生长着许多雪松和云杉。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雪松的枝杈被风雪折断,而云杉却安然无恙。从质地来讲,雪松比云杉坚韧得多,应该更能抵御狂风暴雪,为什么反而它们的枝杈被折断了呢?科研人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雪松在高原上大都是孤立的,即使成林也稀稀落落,风雪一来,很容易被压倒、折断。而云杉则大都是成林的,密密麻麻地站立在一起,形成一道道强大的防御体系,再大的风雪也对它们无可奈何。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战斗发展壮大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由弱变强,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法宝之一就是团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起了共和国的基业,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所以能够较快地渡过难关,靠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艰苦奋斗。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在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无疑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从国际上看,政治局势跌宕起伏,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很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还会逐渐凸现。面对新形势下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要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地凝聚起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呈现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团结奋进的喜人局面。总的看,当前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状况是好的,齐心协力创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主流。
据某省对101个县级单位及所辖的307个乡镇领导班子的团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大体上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种,同心合力,默契配合,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二把手思想一致,团结紧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这类班子占30%左右。第二种,领导班子成员尽管有某些分歧和矛盾,但有团结的愿望,能够合作共事,并通过适当方式解决分歧和矛盾,做到团结一致,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这类班子占30%左右。第三种,尽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却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步调不一致,影响了领导作用的发挥。这类班子占20%左右。第四种,班子成员之间互不服气,相互猜疑,甚至争权夺利,矛盾相当突出。这类班子占15%左右。第五种,由暗斗变明斗,相互之间公开拆台,已经难以一起共事。这类班子占5%左右。课题组也曾就领导班子团结的状况在一些地方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急剧发展,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有些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淡漠了,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解放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一班人”和干部队伍的团结,消除种种妨碍团结的因素,全国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的经验、做法,既有其不同特点,又有其共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搞好守规矩的根基和前提
古人说得好,“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目标是团结的凝聚源、黏合剂。剖析所有团结搞得好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家都在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扬“团队精神”,这方面的实例很多。

新时期朗县藏汉干部、群众团结的新篇章,是怎么谱就的呢?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深有体会地说:“是共同的理想、使命和追求,把我们紧紧地凝聚到了一起。”首批4名福建泉州市援藏干部进驻朗县后,面对“有水无电,有县无城,有集无市”、贫困落后远近闻名的状况,确立了“讲团结,干事业”的主题,以不改变面貌誓不罢休的追求,争做团结的模范、实干的模范、创业的模范,与当地干部一道规划并带领群众实施了建设一条商业街、修好一条主干道、架设一座桥、开发一座矿、办好一个乡镇企业等“十个一”工程,荣获了全国惟一的一面县级援藏工作红旗的荣誉。 云南省委在总结工作时,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前些年,省里有些干部谋人不谋事,精力用在内耗上;有些职能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相互之间扯皮掣肘。2002年4月,一家名为山灞的图像传输公司到昆明市国土局高新分局办理土地登记抵押手续,遭到推诿扯皮,一个月跑了6趟,手续仍未办成,结果使好端端的项目打了水漂。省委从“山灞事件”中意识到,全省经济平均增幅由“八五”期间的10�29%下降到“九五”期间的8�4%。
云南省“讲团结、干实事、求发展”的教育整顿活动表明,就加强团结而言,解决好共同理想和追求的问题太重要了。而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最根本的还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是否牢固树立了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是否解决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进入新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党和人民的优秀干部。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把个人的名利得失看得很淡,所以能够始终顾全大局、珍视团结,一心一意地想事业、干事业。相反,有些干部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甚至私欲膨胀,时刻都在计较和追求个人的名权利,那就很容易做出损害以至破坏团结的事情。有些领导班子闹不团结,根子往往源于极端个人主义。
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是搞好团结的关键所在

综观各级各行各业各单位,凡是团结搞得好的领导班子,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一切重大问题都经过民主讨论,形成共识,作出决定。在这些地方,民主空气甚浓,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同时,经过集体决定了的事情,都能分工负责,积极贯彻落实。

2004年7月,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长赵家富在抗洪抢险中,不幸被泥石流卷走牺牲。盈江县交通局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按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赵家富最害怕“完成一个工程,倒下一批干部”。他坚持发扬民主作风,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公公道道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为了增加财务开支的透明度,严格财务管理,他主持制定了《财务开支联席会议制度》,凡是重大财务事项决策,一律实行民主讨论。根据规定,工程结算、较大数额的资金使用等,必须经过局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县交通局的每笔开支、投资,都经民主讨论决定;每年年初,局里抽调财务人员对财务开支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向全体职工公开;选择施工单位,一律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签订工程合同,同时签订廉政合同;建立驻地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财务处、总监理工程师、业主等多道环节的审核签字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在他任职期间,党纪政纪方面没有任何反映和群众举报。
实践证明,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不仅妨碍团结,影响事业发展,对领导班子成员也是有害的。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因此而被免职。据报道,四川省某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工作安排,依法对县林业局4名负责人进行了述职评议。评议后对该局局长和一位副局长评定为不称职,并依照法律程序免去了该局局长职务。在评议前,该县人大组成人员对林业局70%以上干部职工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该局领导班子闹不团结,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评议会上,参评人员坦诚直言,有理有据地对林业局领导班子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班子中主要成员敬业精神不够,履行职责不力;二是班子不团结,两名主要成员表率作用差,工作中各行其是,缺乏合力;三是存在违纪违规的严重问题。参评人员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班子中两名主要负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局长和一名副局长被评议为不称职。评议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及时向县委写出了评议专题报告,提出了调整该局领导成员的建议。县委常委会议对人大的评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采纳了县人大党组提出的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召开全体会议,依法免去了林业局局长的职务。评议的结果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评议的其他部门负责人认为,林业局评议结果给每个在位干部敲响了警钟,不严守纪律,不搞好团结,不仅对不起党和人民,连个人的前程也会断送。县林业局领导班子调整后,团结和工作面貌明显改观。

反思沈阳“慕马”腐败大案,我们不难发现:涉案人员中有17人是党政部门“一把手”,从法院到检察院,从建委、财政局、土地规划局到国资局、国税局,不一而足。他们腐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把党纪国法统统抛在了脑后,以致跌入了罪恶的深渊。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自称是“党内个体户”,市委常委开会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重大项目以及大块土地批租,都由他自作主张,土地出让金说免就免。其实,这些“一把手”所在的单位都有一套规章制度,但往往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同时,由于领导班子内部的民主生活严重不正常,“一把手”成为不受纪律和制度约束的“特殊公民”。沉痛的教训说明,党的干部不守党纪国法,最终会毁掉事业,也毁掉个人,毁掉领导班子。如今,新一届沈阳市委认真汲取教训,严格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行使,主要领导成员向同级党委全会述职述廉已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从而使班子团结、廉洁、干事有了保障。

以上事实告诉人们:讲纪律、守规矩对于团结、事业和干部自身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制定严明的纪律、确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应当特别注意规章制度的刚性效应,使其成为不可触犯的“高压线”。一方面,要组织领导成员和党员干部对遵守党纪国法的状况定期对照检查,发现问题要随时纠正和解决。另一方面,要把遵守法纪、维护团结的状况,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奖惩任免相挂钩。对遵纪守法、团结好、工作好、表现突出的干部,应当予以表彰鼓励,并根据工作需要提拔重用。对有一般性违纪、损害团结问题的干部,应当由主要领导同志出面谈话,批评教育,并建立“黄牌”警告制度予以告诫,促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对有严重违纪、闹不团结的干部,要绳之以党纪,包括降格使用、就地免职。同时,要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中间,大力开展增强组织观念、遵纪守法、维护团结、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广大干部讲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争做遵纪守法、团结干事的模范。

第二篇:

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99-234471-1.html

可以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