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瓷的胎釉

如题所述

1. 早期的青花瓷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出青白色,存在缩釉和小棕眼的现象。器物的口部通常刷有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够细腻,有时会有粘砂和不光滑的情况。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和琢器底足呈现出台阶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在这一时期流行,特别是大盘,里圈较外圈矮,两圈之间无釉。
2. 中期的青花瓷胎体洁白坚硬,杂质很少,胎体厚度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有时会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了使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3. 晚期的青花瓷呈现青白釉或亮青釉,胎体比中期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