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方法分析

如题所述

  导语: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思维的工具。在婴幼儿时期(0~6岁,即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阶段性和特定性,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把握时机好好利用这一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幼儿语言教育的方法分析

   一、语言教育要尽早开始

  许多人认为,语言教育应从l岁左右,孩子会说话开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儿童的语言敏感期是0-6岁,婴儿出生后几周即能辨别许多声音,一般出生5-6个月左右的婴儿,即能理解人类一些语言的意思,并能通过动作、表情和咿呀的声音进行反应、交流。在这个时期,婴儿对语言接触多对婴儿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这个时期,家长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刺激婴儿的语言发育。人类语言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培养出来的。

  二、怎样进行语言教育

  1、先听后说

  听是说的先决条件,人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家长应多与幼儿交谈,给孩子朗读儿童读物。模仿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手段,幼儿也是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家长要为幼儿提供可仿效的榜样,为了达到此目的',家长平时说话要注意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则。2岁以后幼儿常常会出现相互间语言模仿,家长应为幼儿交往提供条件,为其创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交往的乐趣,在与同伴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

  2、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在各种非正式的语言交往中自然获取语言的,家长应把语言教育渗透于幼儿生活中。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词句往往伴随着具体事物和动作,这便于幼儿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同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反复出现的,这有利于加深幼儿的印象和理解,所以家长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3、多说多练

  人的语言能力的获得,不但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听),而且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出(说)。家长有启发性的、内容适合幼儿的交谈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交谈发展语言的方式比单纯语言输入或单纯语言输出发展语言的方式,其效果要好得多。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需求,有与人交往的需求。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使用辩论性语言,在聊天中学会使用问候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幼儿喜欢听故事,家长不仅要经常给幼儿讲故事,而且要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同时,家长可结合故事提问,使幼儿有更多的交谈机会。如果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较好,可以让幼儿听完一个故事后,模仿情节编故事。以后,家长可试探着给幼儿提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他们自编完整故事。

  三、语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不要间断。语言能力与其他的各种能力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是语言的信息量最大,二是语言能力是人们每天运用得最多和必须付出最大精力去运用的能力。

  因此,人类语言学习的持续性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儿期人类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都处在打基础和萌芽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使语言能力在各方面有质的飞跃。家长一定要坚持长期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不能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长此以往,难见效果。另外,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除了家长做好幼儿的语言教育外,学校课堂也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场所。

  1、让幼儿学会倾听

  聆听是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与人交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出现幼儿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他多听听别的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或许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先去学习如何倾听。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表明,让孩子学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这能让他们了解其原因和效果。

  2、择合适的内容

  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教师对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教育内容。

  3、让幼儿“创造性”地去说

  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去观察,然后让他们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练习去表达。让他们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思考,围绕“图上有谁,在做什么?”等进行教学练习。我们还可以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从而锻炼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总之,对幼儿来说,语言是发展的基础,应让他们能够根据一些简单的情境,来调节语言使用方式和礼貌程度,以适合不同听者和角色特征的需要,向更高级的语言意识形态领域靠拢。当然,也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孩子在语言中不断学习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