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流浪地球》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获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这篇小说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并在2019年改编为同名影片。


作品解读

小说描绘的科幻景观,除了灾难现象、 未来科技、 逃亡计划,还有与之相关的诸多专业术语,比如“等离子体光柱” “全息显示器” “全息散射体” “轨道动力学” “超音速爆音” “近日点” “远日点” “近地轨道宇航员” “记忆遗传技术”等。 它们主要作为一种知识性介绍,为文学性的小说文本增添科学性的特征。 

而改编成电影后,科幻景观的呈现方式与具体内容获得极大的拓展空间,尤其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语境下,视觉呈现具有更为明显的价值导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7

                                   


                                   

“太阳内核急速老化,持续膨胀,地球将被吞没,为了生存,人类倾尽所有,建造了一万座驱使地球前进的行星发动机·····” 

流浪地球改变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原作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共经历一百代人。在平静如新闻报道般的文字下,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震撼人心。原著全文大概2.2万字左右。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一个提纲。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流浪地球》虽然改编自小说但是大刀阔斧的修改已经和原著相去甚远。电影可以看做是基于《流浪地球》小说设定的一次二创。

 截止目前,已经上映一周了,相信该看的不该看的都去贡献票房了。影片公映时长2个小时,而原版长达两个半小时:被删减的片段有半个小时。我们将其补上,还原整个故事,并将那些极易忽略的细节一起补充上。

电影开篇时间:改编自逃逸时代变轨加速的第五年,此时地球处于远日点,全家去海边时的场景。“因为这时地球距太阳最远,人们都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电影正片发生时间:第15 圈公转达到极限,再靠木星引力最后一次助推就可以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对应原著第403行:“按照预定的航线,地球升向与木星的会合点。航行委员会的计划是:地球第15 圈的公转轨道是如此之扁,以至于它的远日点到达木星轨道,地球将与木星在几乎相撞的距离上擦身而过,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动下,地球将最终达到逃逸速度。 ”

地表环境: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刹车时代最后日落的情形靠近近地点时,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下雨把人可以烫伤;

重聚变发动机技术:在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后被称为重元素;因为铁元素后聚变反而要释放能量。电影里提到的重聚变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将硅用于参与核聚变反应,人类能做到的还只是利用氢原子进行的不可控核聚变(氢弹),但氦并不是核聚变的终点,氦可以继续聚变生成碳,碳继续聚变生成硅,即氦–4→碳–12→硅–28。硅当然也不是核聚变的终点,大质量恒星后期的聚变反应就是“重聚变”。从“硅”开始大质量恒星“重聚变”过程是:硅–28→硫–32 → 氩–36→钙–40→钛–44 → 铬 –48 → 铁–52(铁–56),核聚变走到铁这一步,就不再释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变最后产生的废渣就是铁。所以说是烧石头也勉强算对,毕竟石头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那么,推动地球需要多少能量呢?小说里提到离开木星后发动机要不停地运行500年,把亚洲大陆上一半的山脉用做燃料消耗掉。 

氦闪:太阳在红巨星阶段所发生的氦闪,氦闪通常发生在2倍及以下太阳质量的低质量恒星的核心,我们知道在主序星阶段,恒星靠氢核聚变带来的能量维持着自身形态,当氢原料被用完时,恒星内核将开始收缩,这会导致核心温度进一步升高。当温度达到了1亿摄氏度以上时,部分达到了氦融合所需的条件,这种短暂的氦核反应通常会在有限的时间内爆发出千亿倍于平常时期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将地球、水星、金星这些比较近的轨道的行星瞬间蒸发掉。小说在下篇“叛乱”中有提到:“太阳爆发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两个小时后强光开始急剧减弱,很快熄灭了。” “ 在太阳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暗红色球体,它的体积慢慢膨胀,最后从这里看它,已达到了在地球轨道上看到的太阳大小,那么它的实际体积已大到越出火星轨道,而水星、火星和金星这三颗地球的伙伴行星这时已在上亿度的辐射中化为一缕轻烟。 ” “地球被完全蒸发掉至少需要一百个小时,我们在这地下500米,就像馅饼里的肉馅一样,先给慢慢烤熟了,再蒸发掉”

引力弹弓:引力弹弓效应的又称之为引力助推,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加速度等于力除以质量。当地球飞到了木星的附近必然就会受到木星的引力。速度与引力方向垂直;沿速度方向施加一个力,合力会提供速度方向加速度,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类比荡秋千时每次到最高点有人推一把就可以荡的更高。这里木星就扮演了推一把的人 

但是根据能量守恒,木星带地球飞出去的能量从哪里来呢?答案是:木星公转的能量。对于小型卫星借力飞的这点能量几乎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地球这样的天体,就不能完全忽略了,在地球借力“溜”走后,木星的公转速度会下降,轨道会向太阳靠近,公转周期变快。(听起来有点对不起木星  2333)

月亮去哪了?:有看完电影的小朋友问:“地球走了不带月亮吗,以后没有月亮怎么过中秋节呀”。关于这个电影里没有提及,而在小说中,有提到在刹车时代结束时,为了防止意外,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原著这样描写:“我们看到了启航的第一个信号: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月球上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彗尾使大海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群星看不见了。月球移动产生的引力潮汐使大海巨浪冲天,我们改乘飞机向南半球的家飞去。”

地球逃离公转轨迹:电影里估计有不少人以为地球是刹车结束后直接推离轨道朝太阳系边缘飞去,其实和不然,地球脱离方式和人造卫星变轨类似,先沿轨道切线方向增加速度,将地球轨道变成椭圆,随后每一次加速远地点就会越远离太阳,地球经过15次椭圆变轨后超过第三宇宙速度,最后脱离太阳系。(电影中有个细节:刘培强在玻璃上画的木星越来越大就是接近轨道了) 

地表变化:由于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及运行轨道的改变,地核中铁镍核心的平衡被扰动,其影响穿过古腾堡不连续面,波及地幔。各个大陆地热逸出,火山横行,这对于人类的地下城市是致命的威胁。从第六次变轨周期后,在各大陆的地下城中,岩浆渗入灾难频繁发生。


美国去哪了:刹车时代就已经提到:行星发动机都装在北半球,而且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地球不自转,所以东西边的发动机加速阶段不是同时工作的。在近日点向远日点加速的过程中美洲大陆的发动机全速运转,而远日点向近日点过程中亚洲发动机全速运转;但是电影中没有给出详细解释,而且推进发动机是全球同时工作可能是个小bug。


相比之下,原著中讲因为地质问题,美洲大陆地下城相对安全,亚洲的地下城经常由于地质变动受到岩浆地震破坏。即使加上通过小行星代的危险,其实还是美洲这边相对灾害较少。所以公知们不要担心主子不见了,主子很“安全”呢。领航者作用:电影里是说给地球侦查、保存火种的,小说中是太空舰队。在逃逸阶段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地球变轨经过小行星带的时候,除掉小行星会撞击到地球的的碎块。(小行星带位于木星火星之间,也就是说在电影中刚离开木星不就又要对付小行星带了)石块碎片有多大呢?原著这样描写:“那些石块大的像一座大山,五千万吨级的热核炸弹只能在上面打出一个小坑。” “反物质炸弹的第一次闪光是在我们起飞不久后从太空传来的,那时加代子正在欣赏飞机舷窗外空中的星星,这使她的双眼失明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的一个多月眼睛都红肿流泪。那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时刻,反物质炮弹不断地击中小行星,湮灭的强光此起彼伏地在漆黑的太空中闪现,仿佛宇宙中有一群巨人围着地球用闪光灯疯狂拍照似的。”

穿越小行星带大约用了一个礼拜,持续的轰鸣,一个20吨的火星儿建落到地球上,轰鸣在地下城持续了一个礼拜,造成的尘埃三年后才散去。

电影中行星发动机为何突然故障:看前面图可以了解,在经过木星之前要经过小行星带,而西半球由于面向小行星带,在小说中,西半球的地球发动机已被陨石击毁了三分之一,东半球的地球发动机由于背向撞击面,完好无损。从功率上来说,它们是能使地球完成逃逸航行的。 而电影中则是东半球的也故障了,导致在与木星擦肩而过的同时推力不足,差点被木星引力吸进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