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刘弗陵的皇位之战

如题所述

汉昭帝刘弗陵的皇位之战

汉武帝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帝,事起仓促。《史记·孝武本纪》是褚少孙补写的,文学性过强,武帝“立子杀母”的记载靠不住;《汉书》里则简略多了:“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后上疾病,乃立钩弋子为皇太子。

说明钩弋夫人是死于过失。而武帝立其子为太子,则是别无选择,因为在他立了太子之后第二天就崩了。同时任命的,还有霍光等四位顾命大臣。

其实,除了可怜的戾太子刘据,早死的齐王刘闳、昌邑王刘髆之外,武帝还有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两位成年的儿子,武帝绕过他们立幼子,个中原因还是令人遐想。也正因为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别人要拿这些疑点来做文章就难免了。

燕王刘旦就跳出来,声称刘弗陵不是武帝的亲生儿子,准备自己做皇帝。燕王旦和广陵王胥都是李姬所生。自从戾太子败亡、齐王刘闳(宠妃王夫人所生)薨了之后,燕王就是武帝的长子了。这个刘旦,颇有才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也广招游士。

他认为自己应当是太子,就上书请求回京贴身护卫皇帝。这就是赤裸裸地谋求立储。武帝很生气,把他的使者下到狱里。后来刘旦又因为窝藏亡命之徒,被削郡。武帝由此厌恶他,改立最小的刘弗陵为太子。

燕王犯了几桩显而易见的错。第一,武帝讨厌游侠,而且是极讨厌。第二,汉代以来,太子之位是“立贤不立长”,以年长求立,是冒进。第三,立储本身就是帝王最忌讳的事情,毫无过错的刘荣就是因为有人嫁祸其母栗姬谋立皇后,白白被废。

燕王不承认昭帝。他派使者去长安,问执金吾广意立太子当时的情形,并表示不相信。后来,霍光秉政,褒赐燕王钱和封地,燕王反而生气,认为自己应当是皇帝,哪里需要你的赏赐?他便与宗室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结谋,开始调兵遣将,作好谋反的准备。

他的理由是,以前高后时,立惠帝之子刘弘为帝,后来才知道那不是惠帝之子;怀疑立的皇帝不是武帝的儿子,而是大臣谋立,天下人应该讨伐他。由此为依据,刘旦与盖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勾结谋反。

据有限的史料来看,刘弗陵是武帝亲自立的太子、并且也有意让他继位。因为昭帝年少,霍光执政。“(昭)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昭帝事事依赖霍光。到了十四岁时,刘旦派人上书,说霍光意欲谋反,昭帝压根不信。

而且,此后无论再怎么说霍光的坏话,昭帝只对霍光更信任。一边是顾命大臣霍光,一边是他的哥哥燕王、负责养育他的姐姐盖长公主、岳父上官安;前者是疏的,后者是亲的,二者互相指责对方谋反。

年幼的昭帝一眼就能拔开迷雾,看出支持霍光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哥哥姐姐们全都是要他的命的。武帝还有一个儿子刘胥,刘胥身材高大,喜欢倡优游乐,力能扛鼎,还能空手搏熊罴猛兽。

可惜这些都不是帝王所要求的素质。“动作无法度”,其实就是指他为非作歹,最终还是不能立他为嗣。他的人品和智商,是后面一步步显出来的。

武帝崩时,刘胥觉得自己的机会不大,并没有流露出要当皇帝的野心。到了燕王谋反被诛后,刘胥已变成了武帝的长子、皇帝的哥哥了。他看到昭帝小,又总是没有子嗣,心里就希望下一任皇帝轮到自己。

他的办法就是请来楚地的女巫李女须,下神祝诅。李女须作法,声称孝武帝附体,还以武帝的语气称“我要让刘胥当天子”。刘胥乐开了花,又让她向巫山祝祷。恰好没过多久就传来了昭帝崩的消息,刘胥乐颠颠地杀牛还愿,结果选出来的皇帝不是他,而是他的侄子昌邑王刘贺。

刘胥又请李女须祝诅邑昌王。没过多久,昌邑王废。刘胥乐坏了,更加相信女须了,又赐钱赐物。结果选出来的皇帝是他的侄孙刘病己。刘胥简直疯掉了,又再让女须祝诅。刘旦只是没品,刘胥不仅没品,还无脑。

直到宣帝立了太子,刘胥才终于接受了事实,知道再也轮不到他了,放弃了祝诅。刘胥还与楚王刘延寿勾结谋反,幸而被赦免。他又纵容儿子刘宝作奸犯科,杀人越货,刘宝弃市,他也被剥夺封地。他不服,再一次让女巫祝诅皇帝。

祝诅在当时是谋逆,一次就足以抄家灭族。能养出刘宝这种儿子,刘胥本人有多昏庸有多不靠谱,也可想而知。

武帝的眼光是不错的。他很早就看出来刘弗陵的两位哥哥都是什么样的货色。这样就能理解武帝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年幼的刘弗陵,并一口气选了四位顾命大臣。皇帝继承人的问题就是个天大的问题,生出来的儿子有时靠教,有时靠命,有时又靠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