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

如题所述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设立以来,一直扮演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角色。该保护区在植物资源调查、引种、繁殖和林分改造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此设立了野外研究站,专门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随后逐渐升级为科学院网络站和国家站。2005年,保护区增设了20公顷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与全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TFS合作开展科研活动。


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独一无二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为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促进了众多一流成果的产生,是科学家实现科研价值的理想场所。众多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在此开展超过100个国家级和地方性研究项目,主要聚焦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如森林碳循环和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其机制的探索。


科研成果丰硕,至2008年,基于鼎湖山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689篇,其中SCI论文88篇,出版了多部专著,如《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九集。其中,王英强(华南植物园)在2004年《Nature》上发表的关于植物新的传粉授粉机制——花粉滑动自花授粉的研究,揭示了植物繁衍方式的创新,对环境适应演化具有重大意义。而周国逸研究员在2006年《Science》上的成果,揭示了成熟森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的现象,挑战了传统的生态学平衡理论,为解决“失汇的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扩展资料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7000亩(1133公顷),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