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除了《乡愁》你对他还了解多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16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

余光中的人生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余光中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年轻时,余先生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今年10月,人们为余光中庆祝90大寿,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然而就在不久前,因为天气多变、气温偏低的缘故,余光中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中风,肺部感染,故而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12月14日,这位文坛的“璀璨五彩笔”过世,享年90岁,亲人与文坛好友十分伤痛。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让他广为人知。“乡愁诗人”成了他的独特的标签,但除此之外,余光中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下面,播报君和您一起走进不一样的余光中。

《乡愁》是听了摇滚乐后的兴起之作
如果不是那顶帽子,余光中跟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几乎无异。帽子是时髦的鸭舌,英伦范儿的经典格子,单这一点,足以看出,余老是个很潮的人。
除了潮牌,余老更爱流行音乐。“我在40岁的时候开始喜欢流行音乐,美国乡村、蓝调、摇滚,滚石、猫王、披头士,尤其是披头士,他们很了不起!”而说起披头士的成员约翰·列侬,余老的评价非常高:“他的歌词,那都是一些很好的诗,在我看来,他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据在台湾担任语文推动总顾问的余老曾将周杰伦演唱的《上海一九四三》歌词收入语文教材,引起一时轰动,那么周杰伦能否称得上是中国的音乐诗人呢?“他的,还需要磨练。能称得上中国伟大的音乐诗人,一定是罗大佑,还有就是崔健!”

此外,令人惊讶的是,那首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居然是余老受披头士摇滚乐启发后的兴起之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如此细腻温婉的词句居然是摇滚乐的衍生品!“我一般都是听完了(摇滚乐),在心里慢慢回味,一首诗也就成了!”
与夫人结婚61年没吵过架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去年庆祝钻石婚,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诗人对美满婚姻的心得为: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
范我存小名“咪咪”,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两人相识超过七十年。余光中曾说,钻石婚必须两个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无论是离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两个人都长寿,且不分离。
结婚61年,夫妻几乎没吵过什么架。范我存说,因为彼此的兴趣、价值观差不多,这可能与成长经验有关,两人都是童年逃难,历经抗战、内战。“我们是抗战儿女。”也许是经历过那一代日子,对很多东西都比较珍惜。一直到现在,两个江南人私下说着话,用的还是四川音。

余光中伉俪携手走完洛阳古桥,回头遥望,感叹祖国文化底蕴深厚。
余光中表示,结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是妥协的艺术,各让一步。夫妻曾为十几对新人福证,他总会准备一本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喜剧中译本“理想丈夫”,勉新人相互体谅,白头偕老。
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喜欢看武侠片,是《琅琊榜》的粉丝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年轻时喜欢看电影,特别是武侠片,沈浸在武侠世界里的忠义、侠客与忠良里。俩人最喜欢的武侠片导演是胡金铨。现在年纪大了,懒得出门,转而看电视的电影台。
“常没有一部片子是看完整的。”范我存说,不是错过上半段,就是看不到结局;运气好碰上回放,才终于从头到尾拼凑全。从吉光片羽中累积全貌,也是一种乐趣。

余光中出生于南京,对于以故乡南朝金陵为故事背景地的“爆款”电视剧《琅琊榜》,余光中跟妻子认为这是大陆拍得最好的电视剧,买了整套光碟。“现在我们朋友分成两类,一类是看过《琅琊榜》的,最多的看过7遍,另一种当然是没看过的。这部戏,一般是历史一般是传说,里面的人物,小侠飞流,梅宗主都很好。”
乡愁过分也不行
在余光中看来,乡愁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愁应该是立体的,不仅仅是家乡美食的满足、方言的亲切,还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在里面。“作为一个南方人,会有北方的乡愁,北方人也会有南方的乡愁。”

余光中对乡愁有过自己的思考。“我写了很多乡愁的诗,也引起大家的共鸣。不过我也曾经理智地想过乡愁这件事情。如果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在乡愁,乡愁过分也不行,因为大家恋自己的本乡本土,就不会出去看世界,就不会出现班超、张骞、玄奘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还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
我是个环保主义者
从1992年起,余光中回大陆有五六十次了,长江、黄河、洞庭湖、太湖,也都有变化,这些名川大湖的清流,“恐怕要到唐诗宋词里去找了”。

余光中写过一首《控诉一支烟囱》的环保诗。“用那样蛮不讲理的姿态/翘向南部明媚的青空/一口又一口,肆无忌惮/对着原是纯洁的风景/像一个流氓对着女童/喷吐你满肚子不堪的脏话。”这首诗作于80年代的高雄,发表后引起当地很大的反响,更推动了高雄市改善空气质量。
教科书里不能没有文言文
我们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不用查字典,大部分人都可以读懂。大约600年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是很简单,尽管《三国演义》是文言文,不过高中生阅读大概都没有问题。再说更古一点的《孟子》,孟子都是2400多年前的人了,我们读《孟子》也没什么问题,《孟子》在诸子文章里面应该是语言最流畅、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史记》比较难读一点,离现在约2100年了。可是到了离现在大约1600年的时候,陶渊明的诗,他的《桃花源记》也是非常好懂。更晚一点的李白,他的诗除了一些古风之外,五言尤其是七言绝句都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古典传统悠久而丰富,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我甚至认为如果教科书里面把文言文拿掉了,那无异于剥夺了我们下一代的文化继承权。对中华民族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有权利继承那么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学、中华文化。
余光中的幽默
一次,余光中和散文家思果谈及一次临上机前,他们的另一个朋友高克毅行西礼向两女士虚拥亲颊。思想较守旧的思果再三叹道:“怎么可以这样?当众拥吻人家的太太?”余光中立即回答说:“怎么样,当众不得,难道要私下做吗?”
余光中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做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余光中和几位文人聊到演讲费,有一位文人说他拿过一个小时一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两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三万元,接下来,轮到余光中出声了,大伙儿以为他会继续加码,余光中却说:“我拿过一个小时五百元的……”
余光中是诗人,但却没时间读诗,缘何如此?且听老先生细细道来:“目前忙着写诗、译诗、编诗、教诗、论诗,五马分尸之余,几乎毫无时间读诗,甚至无时间读书了。”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卡拉马如
作为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成为中国人记忆深处最深沉、最温暖也是最牵挂的所在。
余光中曾经说他是个游子。今日,游子驾鹤,愿余老魂归故土,愿天堂里不再有乡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