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五大领域,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如题所述

蒙特梭利教学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及能力分别是:

1、日常生活领域

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2、感官领域

培养幼儿视、听、嗅、味、触五觉敏锐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儿的每一项感觉都是灵敏全面发展。为学习数学及其他领域做准备,争强对于社会及知识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数学领域

培养数的概念,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关系,会做10000以内的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测量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语言领域

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幼儿更好的书写和阅读,使幼儿在童年时期就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培养喜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听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幼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儿从小就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基本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

扩展资料:

一、蒙氏教育特点

1、国情不同

首先,硬件方面:国外的幼儿园普遍在教学环境及教室设施上比国内幼儿园要好一些,对教具、教学辅助材料以及其它如电脑、打印机等教学实现的工具投入也更多。

其次,师资方面:国外注重有经验的教师,而国内更注重有活力的年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年龄偏大,但可以很好的运用即往经验组织教学,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但在教学上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使教学保持在一个正常开展的范围内。

最后,师生配比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师生配备比例偏大,按国外的要求观察、指导教学是不太现实的。

2、教育观念不同

国内幼儿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含量,而国外的幼教更注重幼儿自身发展与快乐成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对教育有特有的理解,国内的幼儿家长也在教学上对知识性的要求比较高,应该尊重国内的教育需求,在知识内容上应该适当加强,即不能搞传统教育的一刀切教学。

也不能过分强调自我发展丢掉中国重视知识的良好传统。另外,国内的小学也更注重集体教学,从而就会出现从蒙班个体教学向集体教学转变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国外蒙氏教学里比较鲜见。

二、总目标

在幼儿的发展关键期解放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挖掘幼儿的内在潜力,使幼儿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方法和经验,不仅思维解放,更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及适应现实社会的文明行为,成为一个优雅肯负责,有担当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特梭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特梭利课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6

一、日常生活领域

通过孩子在生活领域的基本日常训练,引导他们学会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和他人:

1、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专注、手眼协调、责任感和自信心。

3、邀请孩子学习礼貌用语

4、发展婴儿肌肉的柔韧性

5、培养孩子的第一个自控能力。

6、培养孩子的沟通与合作意识。

7、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和情绪。

8、培养孩子最初的责任感,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社会发展。

9、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二、感官领域

1、训练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

2、训练孩子的辨别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观察分类,训练孩子引起注意。

4、建立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自由组织群体。

5、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6、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数学领域

通过蒙台梭利数学教材的操作活动,孩子们可以轻松地体现和形象化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蒙台梭利数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孩子可以全面学习。数学领域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初步的定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和判断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四、通过听力、会话、视觉、演讲、写作和阅读练习

1、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孩子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4、文学鉴赏能力。

5、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

6、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5、科学与文化

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和艺术。通过让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引导孩子们接触周围的世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获得科学经验,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文化并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一、敏感期论
是指生物(包括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某一年龄段是孩子特别喜欢而有主动反复操作练习的活动,也就是这个活动是孩子一生最容易吸收掌握的时期,称为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很难获得。
二、生命自然发展论
是指生命的发展过程到完成实际上是内在和外观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蒙氏发展孩子在产生以前就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也就是蒙氏说提到的“精神胚体”中的“发展蓝图”。人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努力和自我建构。自由+条件(环境与人的互动)=正面的发展。
三、吸收性心智论
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自然知识的能力,即“吸收性心智”。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通过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3岁前于下意识的不自觉中获得个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移动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教导的,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就像“感光底片”一样。
四、工作人性论
活动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指儿童会因为其内在的生命的驱使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产生的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关经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五、奖惩无用论当孩子有成就感时,家长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或自我为中心,觉得应该给予孩子奖励。这是误导孩子为了别人的奖励而去努力。而是要孩子内化成自己的需要。同样,不要让孩子为了不受惩罚而学习而努力。
蒙氏教育的特色
一、有一整套特殊教育意义而有符合各年龄段特征的教具。让孩子不断的操作来学习。
二、教育的摆放和每种教具只有一件的特点,注重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耐心。
三、采用的是小组和个别教学,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采用混龄教育,特别适合中国的孩子,像一个大家庭相互影响。
五、自由,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平等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非常好。
六、真正做到幼儿为主,因为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她的工作就是观察孩子、分析孩子需要什么,然后给予相关的环境和引导。
蒙式教育的内容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
一、日常生活练习意义: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能帮助儿童达到智慧的充分发挥。
(2)能让儿童学会照顾自己。
(3)能帮助儿童继承其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主要内容:
(1)从事生活的动作练习。
(2)照顾自己的练习。
(3)管理家务的工作。
二、感官教育意义:这是蒙氏教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1)教具的完整性。
(2)认识物性。
(3)能养成儿童集中专注的习惯。
(4)建立逻辑思考的能力。
(5)促进儿童的感觉机能。
主要内容:包括视觉,触觉,味觉,祁嗅觉,听觉五大类的练习。
在这种教育中,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重视觉,听觉,触觉,特别是触觉的练习。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触摸的练习不仅可以为他们小手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儿童自己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感官教育的适宜期是3-7岁左右,如果忽视,成人之后就会相对停滞不前,无法进行补救。(3)感官有响应的步骤和程序。“命名——确认——记忆”即三段式教学。
三、语言教育意义:
(1)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2)掌握本土语言的技能。
(3)借助教具开始书写。
(4)促进书会交往的能力。
内容:
(1)口述语言。
(2)书写语言。
(3)词汇的归类。
(4)阅读能力。
四、数学教育意义: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教具操作,培养孩子学会在自主操作中学中学习。
内容:
(1)数与量的练习。
(2)10以内的四则运算。
(3)十位百位千位1位。
(4)平方立方的概念。
五、文化科学教育意义:
(1)萌发儿童热爱自己的家乡,祖国。
(2)了解民族文化特色。
内容:
(1)历史。
(2)地理。
(3)动物。
(4)植物。
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
一、感官教育
1、训练幼儿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2、训练幼儿辨别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3、训练幼儿观察、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
4、建立几何图形意识,自由拼组。
5、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6、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二、数学教育通过操作活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理解。
1、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
3、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学习空间、时间概念。
5、学习守恒。
三、语言教育
1、培养幼儿认读能力。
2、培养幼儿书写能力。
3、培养幼儿听、说能力。
4、欣赏文学能力。
5、培养幼儿早期阅读。
6、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科学文化教育
1、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幼儿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4、引导幼儿接触周围世界,增强环保意识,获得科学经验。
5、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日常生活教育
1、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口眼耳协调能力、自信心。
3、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4、培养幼儿大小肌肉的灵活性。
5、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控能力。
6、培养幼儿交往、合作意识。
7、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
8、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9、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