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府志的《宁武府志》摘录

如题所述

在郡城中少东北七百户街,负山临逵,地势高爽。雍正四年(1726年),知府郎瀚建,即故宁武道署之旧,改创为之府。经历谢廷恕董其事,署成规局,宏整门屏,东、西两坊翼之,坊门高广,太守车骑所出入也;循坊列栅,以禁行者,栅周方宽阔,中容吏士数百人。大门三楹,正南面启,入为仪门,自仪门入,为大堂,堂前有抱厦堂,左为兵饷库,右为库军房;堂下东西吏舍各六,东南官厅在焉,西南则隶卒夜值者居之。仪门外,东为土神祠,西库神庙。由大堂而后为宅门,门外,左、右班房各一;门内,左、右各有房三间,皆北向。其北为二堂,堂东、西屋各三间,堂下门东、西启;自东门入为书室五间,皆南向,后有屋三间,北与书室对门;由西门入,书室二间、客厅三间,客厅南对者为“琴鹤轩”,亦为射厅,凡三间;射厅之西为马厩,有井以饮马,有祠屋为间者四而庳,以祀马祖。自二堂后入门,为知府内宅,住房三间,东西洞房各二,厢房各三,门外东西偏房各一,又东为厨,最后房五间,因山为趾,势独高,见郭外诸峰;房东西屋各三间,又夹道中屋二间,东如之。
乾隆年间宁武府属四县人口
宁武府属四县,乾隆十年分至十四年,审定户口共:土著民二万二千五百七十户,男女共十二万六千四百十六口;大口六万五千六百三十九,小口六万七百七十七。 筑于成化二年(1466年),初为关城,巡抚都御史李侃请即古宁化军口置关,设都指挥领军守备。乃以是年丁亥(1467年)三月始事,明年(1467年)四月城讫,以总兵镇之,遂为镇城。城北踞华盖山,因其高而俯其东、南、西三面,周四里许,基五丈,面广半之,高三丈有奇,门其东、西、南三面而闭其北。东门曰“仁胜”,西门曰“人和”,南曰“迎熏”,上建重楼。(宏)治十一年(1498年),巡抚魏绅拓广之,周七里一百二十步,增埤五尺,加开北门,亦建飞楼于上,名之曰“镇朔”。城狭于南北,长于东西,其形科椭,望之若敷巾幅然,然皆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巡抚赵某议包以石,益加增高,连女墙四丈二尺,然未果。行至三十四年(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始甃以砖,又筑东、西关城,皆砖甃,共长一千七十余丈,高三丈五尺。西关门曰“永宁”,其南出者曰“阜财”;东关门曰“久安”,其南出者曰“解愠”,下有堑。先是万(历)二年(1574年),宁武守备某筑护城墩于城北山上,方二十八丈,高二丈为基,基上为台,台上为楼三重,楼外列堞二十四,登之可眺百里;台下周以砖墙,直一丈,环广四十丈,墙上列垛四十,屹然与城表里,巡抚魏允贞所使也,今楼垛以废。国朝置府城,因其旧宁武营在焉。乾隆六年(1741年),东关门楼圮,知府魏元枢重葺之颜,曰“望华”,并修南、北二角楼。城南接凤凰山,宁武人又呼为“凤城”。
社稷坛:在南关河外,雍正三年(1725年)建。坛广二丈五尺,高二尺一寸,陛,东、南、西各三级,无封树。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北关山坳,雍正三年建。坛基、高、广与社稷坛同,无封树。
先农坛:在郡东门外,教场东北。雍正五年(1727年),署宁武令、太原府西粮同知董泗儒奉文建。坛制与山川、社稷同。大殿五间,门楼一座,左右角门二,农器库二间,官厅二间,坛旁地四亩九分以为田,季春亥日,郡、县官九,推行事如制。
八蜡庙:在府东关外。
厉坛:在郡西关。
城隍庙:在府治西北,华盖山之阳。
宁武府学:
在府治西北城之阳,缭以周垣,外为大门,门外树以屏壁,夹以两坊。自大门入,为泮池,池上有桥,桥南为棂星门,凡三间。入棂星门为戟门,入自戟门为大成殿,殿五楹,左右为东西两庑,庑各五楹;其戟门傍东西角门各一间。名宦祠在戟门左,乡贤祠在戟门右,各凡三楹。斋宿房在棂星门内左,省牲所在棂星门内右,各凡三楹。明伦堂在大成殿后,堂左右斋房各三间;崇圣祠三楹,在明伦堂东;其在崇圣祠南,棂星门之东者,为魁星楼。学建于雍正五年(1757年)三月,唯尊经堂未及构云。宁武府儒学教授一人,训导一人,署在文庙西偏。讲堂三间,东西门斗、班房各一间。教授宅门楼一座,住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一间。训导宅如之,其外为大门。 《十三经注疏》一部,通一百二十本,为函十二;《二十一史》一部,通五百本,为函五十;《明史》一部,通百十二本,为函十二。先是经史皆买于布政司,而使郡县学领焉。独宁武府学,以无尊经阁,与礼部例不相比,且不得领。时永平魏侯元枢知郡事,乃与宁武令施作楫、神池令李识蒙、五寨令刘耀珪,共捐俸银输官以当书值,遂得领归。郡学与旧所有:《周易折中》、《书》、《诗》、《春秋三经传》;说若《朱子全书》、《康熙字典》、《康济录》、《急公自爱书》、《四书讲义》、《学政全书》等,凡十部,使学广文掌藏之。
宁化城:宋嘉祐六年(1061年),以河西西夏人往来隘口,乃立宁化军,因隋汾阳宫城之旧址,廓而筑之,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山西都指挥使常守道帅官军来屯,将旧城六里二百七十步、南边关厢裁去,于城东山坡上,随地形势筑城二里一百九十七步,未完调去。五年(1372年),延安侯唐宗胜、千户唐成继成其功,城高三丈一尺,壕深一丈,城楼六座。十一年(1378年),改巡检为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嘉靖中,改隶宁武。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甃土城以砖,当改宁化所,时设掌印千户、巡捕、城操吏目各一。中有静乐仓,今仍为宁化巡检司。 宁武县:
华盖山:郡北倚郭山也,俯瞰城阴,一峰特秀,形若华盖。明时筑护城墩楼于上,刘养志有碑记之墩名“永宁”,筑于万(历)甲午岁(1594年)。
管涔山:一曰燕京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其高七里,周蟠五里。下有龙池,为汾河源,余岭别嶂,远近逶迤,绵绵相属。虽名称异出,实本一山也。《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无草木而多玉。今绝不闻。
管涔、燕京,《魏志》分以为二,盖仍旧史之误而未覈焉者。《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淮南子》:汾出燕京。郦擅长注汾水,引阚骃《十三州志》云:汾出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是其一山明甚。特古人所称偶有不同,或在昔时本有二名耳。如《魏志》所列:燕京在县西南二十里,管涔在西南六十里,而汾源则在管涔,其势邈不相接。《淮南》、阚氏岂漫为说,而曰汾出燕京与其异名者乎?意《魏志》所谓燕京者,其山初未必有此名,大抵后之志地理者,强相传会而加之,及传之久,遂以为然而莫能辨其非也。
芦芽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宁化所,连东、西马头二山及高乔诸山。层峦叠嶂,峻削壁立,盘薄蜿蜒,以亘贯于五寨、岢岚、静乐间。
火山:在县西四十里分水岭北。童然无草木,冬时山上亦烟氛蒸郁,热气熏灼,人不敢近。
楼子山:管涔诸峰之一也。西山间有神祠,祠下汾水源所出,有古碑刻云“汾源灵沼”,岁月不可考。楼子山下为支锅石山,有支锅小水入汾。
分水岭:在县西南四十里,岭东为恢河源,岭西数里为汾河源。
《魏志》云:意此为宋、辽分界处。
石门:在县西五十里。
棋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石枰,多青、红杄树。
清真山:在县西六十里,西距芦芽岭三十里而形势相接。其高八里,山巅有泉下垂,号曰“水帘”,中有清真庵,最为胜地。
虎头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三里,周五里。崭屴峻险,人不能陟,六月常有积雪。
《魏志》云:《通考》宁化有雪山,建四砦。当即此山也。
林溪山:在芦芽山后五寨县界。山下有泉名“龙眼”,为汾河别源。
楼烦岭:俗讹“六番岭”,在郡城南七里。《崞县志》名“六盘岭”。
六盘岭,车马徒行至此,皆盘行六折而后上,《崞志》之名得实矣。“六番”义犹“六盘”,恐未果为俗讹,而其旧之本号“楼烦”也。
凤凰山:在郡城南七里,接六盘岭与崞县界。凤凰山左右诸峰属络,有紫峰山、有横山、有莲花山、段家山、刁胡山、麻籸岭、牛家岭、宋村岭、霸坞岭,皆城南山也。城南十五里,有骆驼山,高五里。
鹞儿岭、石湖岭:皆在县南。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副总兵丁璋与虏战死石湖岭下。
染峪山:在县东十五里,染峪水出其下,小水也。
禅房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连雁门山,高二十余里,周盘二十里,山中有洞,石佛龛其中,不知何时凿者。
虎城洞:在县北三里。
黄花岭:在县北十三里,大岭也。宁武、神池南北限焉,上有墩台敌楼。
仙人洞:在县西三十里。高七里,周十五里,有大石门、小石门,环山皆产香菌。
回春谷:在县西百里谷中。周广数里,巨石盘旋,峭壁千仞。其内气和如春,近正月时,蛰虫皆振,众草已绿。盖地处隐奥,霜冽风肃气不得侵故也。
神林山:宁化西南三十里。高二千丈,周二十余里,北接芦芽,西连荷叶坪,东通州胡口,林木阻深。
鹰嘴山:在芦芽之阳,石嘴下垂,山色黝黑。
虎北山:在宁化城西北四十里,峭壁连天,涧幽林茂,有紫峰滴水,诸岩天生洞穴,可避兵革。
突峰山:在宁化南八里,挺秀云表,下有“龙池”,山巅古寺遗址,残碑尚有存者。
观棋山:宁化东一里,上有峰台,“龙池”在其下。或云:元时,有将军者,旱而祈焉,龙应祷矣。
西崖山:其峰峻绝,势似欲坠,明时置戍守之。
汾水:出县西六十里管涔山之楼子山圣母庙下,与林溪山龙眼泉合流于支锅石前,其旁石罅多水脉。西南流自三马营,经二马、头马两营至宁化北屯合天池,水流寖巨。又经坝门口合芦芽水,又经南屯村、川湖屯、沟口村、十家庄,南流经定河村,又南至潘家湾,行地一百五里,南流入于静乐。《汉 地理志》云:汾阳县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三,行千三百四十里。
《魏志》云:《水经注》称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今《静乐志》有温泉二:一见石崃山,一娘娘山。所称温溪者,或即此与?宁武二马、三马营田六十顷,藉汾水之润。县中田在山岅,少渠道,惟此土富饶。
恢河:源出县西南四十里分水岭,东北流经郡城南门外,又东流出阳方口,入朔州境。一名“浑河”。
《魏志》云:按《水经》,则宁武天池乃桑干河源之最远者。
天池:在县西南四十里天池山;元池,在天池东七里山巅,俗谓之“雌雄海子”,岗麓相间而津脉潜通。池自西南流,由宁化北中山寺出峡,注于汾水。唐时,置天池、元池牧监各一设,使领牧马,即其地也。《水经注》云:桑干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不流,皎焉冲照,池中无斥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投源衔出;阳焊不耗,阴霖不溢,无能测其渊深。尝有乘车池侧,忽遇大风,漂入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干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大池。
《魏志》云:天池,方广可十余里;元池,方圆可五六里。《水经注》称: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殆未之见也。《太原志》云:天池,即祁连泊池,在静乐县北一百四十里。古称“祁连池”,在秀容界,乃静乐即古北秀容地。《志》言是也。
黄花涧水:出黄花岭,一由城东关东南流,一由城西关南流,皆入于恢河。
凤凰山水:自凤凰山北流至县东南,入于恢河。
芦芽水:出山中,东流至坝门口入汾。
王弥滩河:出静乐山中,西流至县之沟口村入汾。
秋泉:即《通志》“古泉”也。在县治东北万寿山,有石甃之一泓澄澈。春夏渐涸,民人抱瓮而汲者,以先后为次,不得越取。立秋日始盛,七月后水与阶平,取之不竭。
东洋河:出分水岭,流合天池水。
西洋河:出岑峰山定河,出神林山坝河,出荷叶坪下,三水与东洋水俱入汾。
南泉:南城外二泉,并涌味冽。
酿泉瀵:出南城里许土阜上,可酿酒,人呼“酿泉”。 宁武
西关永济桥:明时旧建。
南关木桥:在恢河上,每十月则构,以渡行者;夏月,水废桥将漂毁则撤之。
阳方堡安远桥:明都御史高文荐建于九龙口,自堡城西南直接东山,筑埝垒石,桥长八十余丈,下为水门五,上建高楼。阳方为宁武咽喉,此桥既建,敌骑不能长驱,后毁于水,两堤仅存,文荐自有记刻石。上宁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