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是谁?

红楼梦中的脂砚斋是谁?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红楼梦》版本。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作者说;妻子说;叔父说;堂兄弟说。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

红学家公认的观点是,脂砚斋不是曹雪芹的化名,二者是不同的两个人。自1979年红学家戴不凡先生质疑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开始,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加强烈地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

扩展资料:

脂砚斋透露了作者家世,感慨平生遭际,揭示了小说与原型背景即曹家相关联的内幕。

第一回中癞头僧指着甄士隐大笑,在其所念的四句诗的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本有侧批云:“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是提示当年曹家被抄没的往事。曹家正是在雍正六年元宵节前被抄家的,故此脂批说:“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脂砚斋透露了文中寓意,注释词语典故,深知拟书底里,揭示了小说写作技巧和艺术创作的内幕。

如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段眉批总述“书中之秘法”的批语:“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脂砚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22
有关脂砚斋在现实中的真实姓名、身份,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发表了个人的看法。然而,对其身世的考证,大都限于从脂批中流露的信息推测是曹家人,从来没有用另外的方法或者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考证。对真事的了解本家人固然要比外人清楚,可也别忘了,与曹家休戚相关的李家也是内情人之一。曹家在败落之前生活在江南。自从曹寅死后,曹?、曹?以及家属都是由李煦照顾的,包括曹寅为康熙南巡留下的亏空在内,都是李煦为其补上的。自然,李家的人,对曹家的了解,要比曹寅的兄弟曹宣以及其子女们还要了解曹家。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来对脂砚斋展开考证的。

脂砚斋和畸笏叟两个主要批书人的批语,我在《脂批的分类》中有专门的介绍,故对每一条批语的运用我都冠以某某人字样。这是在文章展开之前首先要说明的。

脂批中直接暗示身份的地方几乎没有。可是,在对脂批分类之后,却发现,有不少地方还是可以对脂砚斋的辨析提供帮助的。就拿“西”字来说吧,作品第二回“就在后一带花园子里”的甲戌侧批,脂砚斋写道“后”字何不直用“西”字?对此,曹雪芹答道: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作品中为一个“西”字,脂砚斋不止一次地伤心过。畸笏叟也有同感。出在甲戌本之前的靖藏本的一条眉批同样暗示了这一点。所不同者,畸笏叟的感伤较脂砚斋略差些而已。然而,正是这一点,当时使曹雪芹触动很深。靖藏本秦可卿上吊的“天香楼”,原来是“西帆楼”,靖藏本眉批云:

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

正是由于畸笏叟的提醒,雪芹才在整理甲戌本时将所有的与批书人有关的易于引起往事的“西”字删除掉了。文字虽然改了,作为脂砚斋心中觉得有悔意。要写真实就要接触到让人辛酸的一段历史,无奈之下,不得已才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西”字,有人考证是江南织造署的“西花厅”,因在作品中正是指“后一带花园子”,这作为诠释之一也未尝不可。我要说的是,坚持这一观点的人错指了地方。从后面的论述可以看到,脂砚斋并不是曹家人,自然,不会去用江南织造署的西花厅作解,更没有不要为之伤心。

除去上面的解释之外,“西”字还应有另外的含义。在《天咫偶闻》和《道咸以来朝野杂闻》中都记载,北京有“西贵东富”的说法。据介绍,住在道西的人,大都地位较高(贵),而东边的叫富有。而且当西庙会那一天往往下雨,东边的庙会就遇大风。雨的出现,在人们心中代表甘濡普降,大约正衬托出“贵”的意义和氛围。风就不同了,除去留给人们的是肮脏的灰尘,什么也没有。

对这一段东西位置的描写,同样体现在宁荣两府的布局中。林黛玉进贾府是由东而西,恰好与史料记载相同。就是宁荣的势力对比也与之对应。荣府的势力贵临天下,宁府却以富有名震当时。正是由于这一点,我认为,作品中当有此暗示。

贾雨村是靠贾府的势力得以飞黄腾达的人物,作者拟用“贾雨村”的名字,恐怕也有“西雨”之义。在作品第十四回,平儿向宝钗诉说贾琏为二十把古扇遭其父贾赦毒打时曾经不无骂意的说:“什么贾雨村,什么风村,也不知是哪里饿不死的野杂种。。。”的话,明显地将风村与雨村对举。显然,如果作者生活中没有上面的经历,是不会有这种巧合的。也就是说,在这里,反映了作者真实的一段历史,以及作者的一段辛酸泪。

贾府,实际上,宁荣各有其指归,反映的不是一家人的历史,尽管同病相怜,又关系密切。因为史料记载,曹宣一支与曹寅一支的儿女们关系并不好,自然进入作品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何况,作品显示的题旨是曹家败落的一段休戚相关的历史呢!

二、脂砚斋、畸笏叟年龄对比曹雪芹称脂砚斋为先生,畸笏叟称脂砚斋为老兄。简单地说,曹雪芹是小辈,脂砚斋畸笏叟是同辈人。这在作品中是有又证据可找的。“先生”一条见上。畸笏叟称老兄的一条见于作品第十四回的甲戌眉批和庚辰本的眉批。畸笏叟针对庚辰本的眉批说: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此作者忽略处。(甲戌眉同)针对脂砚斋此批,畸笏叟有纠正的批语一条,云: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会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甲戌回前略同)

对此,在脂批分类中批书人的身份已经点明。这里畸笏叟称脂砚斋为老兄,不是生活中不论大小的一律老兄的敬称,应是实际的情形。总归他们关系密切又在为同一目标奋斗,又经常见面,没有必要有此虚套,老兄就是老兄。

三、脂砚斋与畸笏叟是两家人脂砚斋的批语有两个最大特点有别于畸笏叟。在谈到宁府的部分情节以及其他的故事时,脂砚斋的感情最易于冲动。而畸笏叟却很少有此表现,有的仅仅是一点感慨。可以看出,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一定是出自脂砚斋的手笔,否则,就是畸笏叟的。下面出自脂砚斋的几条批语,通过与畸笏叟批语对比,就会发现,他俩不是一家人。 凤姐在可卿死后料理宁府家务时,对宁府弊端的切中肯綮的剖析,曾经使脂砚斋痛苦不已。 甲戌眉 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于三十年后,今余想恸血泪盈。(靖藏本”三十年前事见书“作”三十年间事见知“,末句作”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 读无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靖藏眉同) 又在“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甲戌侧批和庚侧有批语,云: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庚辰侧“句”作“自”)
畸笏叟就不同了。面对不幸的事,他最多的是“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之类的句子,你很少找到象脂砚斋那样的痛哭流涕的形象描写,更多是自我反省和对官场弊端的暴露,用道家理论来阐述作品中的道理,相比之下,心情要平静些。尽管有时也写到“一哭”,然而,文意显示这里仅仅是警示处,非实有表现。
畸笏叟就是曹?这一点,从(兆页)的谐音和贾政的“政”字存在的语言意义上的反对,形成“正负”对偶,完全可以证明。他的结局还算保住了性命,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是他参悟世途的根本所在。

四、脂砚斋是李家人
第八十回在夏金桂与香菱争论菱花有无香气时,夏金桂为了降服宝钗,拿香菱出气说:“菱角花谁见香来着。。。可见不不通。”处有一则靖藏本眉批。这一批语是出自畸笏叟的手笔,云: 是乃不及钗儿。非闻煦堂语,更难揣其意。然则余亦有幸,两意不期然而合( ? )同。
香菱的谐音义是“相怜”。批书人拿宝钗和夏金桂作比,自然是怜惜香菱身世之可悲。薛宝钗身为大家小姐,都有怜惜之意,而夏金桂却一味地作践蹂躏她,可见此人心肠何等地残忍。话说了这么多,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呢?我的看法是畸笏叟在用夏金桂的言行来暗示一件事,与李家有关的一件事,那就是残杀由内部引起。
畸笏叟就是曹?,这与称李煦为“煦堂”的生活事实是一致的。称“煦堂”是后辈人对前被人的敬称。这是这则批语中有的一个隐义。其次,我们还会发现,畸笏说话时好象并不是纯粹在写批语,有给第二人看的意思,好象用批语在传递心中的信息。这件事就与作品中的故事有内部联系。而这个人恰好又是李家的人。

五、李煦之女考
而下面的批语就更加证明元春省亲故事是取材于李家的一段历史。据徐恭时先生的考证,李家有一女做了康熙的妃子。是哪一年,年龄又多大,徐先生以及其他的研究者并没有找到史料来展开。作品中的一段批语可以为这一问题找到答案。第十八回在“那宝玉未进学堂之先三四岁是,已得贾妃手引口传”的庚辰本侧批云:
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李家此女见于汤右曾《赠两淮巡鹾》诗:“琰琬韫已辉,椒房香可纫。”此诗写于康熙三十二年之前。另外,李煦还有表妹嫁给了康熙,这就是见于史料的密妃。对于她的史料,《李煦奏折》中有一点透露,可李煦的女儿却不见于任何作品以及史料中,奏折中更是什么也没有。如果《李煦奏折》的编辑当时没有遗漏的话,恐怕是雍正在这方面作了手脚,把有关的史料给删除掉了。
由李煦与康熙的这层关系可以看出,李煦不仅是康熙的岳父,也是表妹夫。李煦的败落由雍正一手造成,此事如果传出来,不仅不好听,还暴露出他的政治用心,在打击父亲的人,与其父在为敌。尽管如此,雍正对李煦最后还是手下留情了,把死罪改为流放。这多少说明给他的父亲流了一点面子。
李家的女儿不见官方史料书中,就是民间的杂录也不见记载。究其因,很可能与康熙的忌讳有关。他本身与李煦又是奶兄弟,在年龄上又大一岁(李煦是顺治十二年出生,康熙是十一年),纳李煦的女儿为妃在当时不见的就遭到非议,可总觉得有伤风化。何况他见到李煦的母亲总是用“此我家老人”来称呼。正是这一层难分难解的关系,我认为,李煦此女入宫时可能有改姓之举动。目的就是避嫌。
面对这种情形,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林黛玉对其母亲“贾敏”在读写时的避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对此,一般的理解是小辈为避长辈的讳才这么做的。实际上,在这里应理解为双重含义。写君亲省去一二笔是一回事,念法又是一回事。也就说,作者在这里暗示了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由“密”联想到密妃;其二,作品常用双关意,自然在见到“密”字时就想到林黛玉读书的避讳字“敏”也在其中。
康熙的妃子中只有“敬敏妃”一人,而且是“章佳氏”。章与李姓不沾边,所以难以产生对比。可是有一点相当清楚,章与姜两姓之间是有谐音义的,不仅有谐音义,还是同姓。何谓其然?《元和姓篡。五阳》记载,章姓出自于姜姓。相传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子孙去邑为章姓。(见《词源》,2338页)
这就与李煦的家史有了联系。李煦本姓姜,其父李士桢在国初被清兵掠去做了李西泉的义子,后改成李姓。经过这么一分析,对章佳氏的身份就明确了。敏妃全称“敬敏皇贵妃”,死后谥为“敏妃”。
章佳氏事康熙,生一子二女。子,就是十三阿哥允祥。二女分别嫁于仓津和多尔济。长女,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四十八年死,二十三岁,封硕?靖公主。仓津,初名班第博尔济古特氏,袭翁牛特杜柃王,尚主,雍正五年坐事夺爵。次女,康熙三十年生,四十七年下嫁多尔济,四十八年死,封和硕敦恪公主,十九岁。多尔济博尔吉特氏,科尔沁台吉,尚主,授额驸。康熙五十八年坐事削额驸,仍予台吉级,五十九年卒。
章佳氏生年不详,死于康熙三十八年。长子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三年。根据这一线索,若十五岁进宫,应在康熙二十二至二十三年之间,其出生年月应是康熙六年左右。
李煦的政治生涯有人推测与康熙有奶兄、妹夫关系有直接联系,这应是事实。然而,其女嫁给康熙为妃,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六、脂砚斋是谁
李煦有两个儿子,李鼎、李鼐。李鼐身世不详,目前只知道李鼎在其父亲败落之后,曾经被刑部拘留审查,有供词传下来。但是,详细的身份以及年龄方面的资料到目前还没有找到。本文所要探讨的脂砚斋的身份也仅仅是从脂批中找到的。
敬敏贵妃已经确定是脂砚斋的姐姐无疑。至于说批语是出自李鼎之手,还是出自李鼐之手,现有资料不足确定。不过,下面的一条批语也许对我们的论述有一定的帮助。作品第二回,在“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一句有甲戌侧批云:
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
“钟鼎”指的是钟鼎文。《文选》有“书玉碟而刻钟鼎”的记载。批语之义与此相合。据我个人的看法,脂砚斋是见文有感而发,也就是说,作者写此句有取材脂砚斋姓名之用心。
另外的一件事也许对确定脂砚斋身份也有帮助,这就是潇湘馆的取名,以及其中的斑竹、林黛玉的名字等方面的暗示。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这些全部从李煦的别号“竹村”意象化来。林如海的职司是巡盐鹾政,李煦也曾任此职。把真人的名字化作作品的意象是曹雪芹常用的制作隐语的方法之一。对此,读者只要从玄烨,雍正以及乾隆的意象与火、月庙有关就知道了。鉴于这种研究和认识,我认为,李鼎就是脂砚斋。
李鼎,又名李以鼎。“以”是辈份,不是别号或字。那么,他的字或者别号又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一些,第四十五回“玉生香”的情节故事,可能对我们有帮助。在引用的批语中,脂砚斋曾经提到“钟鼎亦有书香方为至美”的话。而宝玉借黛玉身上的香气胡诌的故事正与这里同属一义。林黛玉不但满腹经纶、学识超人,身上还有香气。实际上,,这正是“书香”的诠释。如果推测无误的话,李鼎字就是“书香”,抑或别号为书香。
李鼎可能还有别的字号。因为曹?取名是连生,从《易。观》的卦词中取来的,就是字“孚若”也从观卦的卦词找的。李鼎与曹?年龄相差无几,两家又有同一文化使命,李煦本人有对曹寅的文化素养极力崇拜,恐怕曹寅不去找他,他也要去找曹寅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的。所以,我认为,李鼎的名字一定与“鼎”卦有联系。鼎有革新、新成的意思。为此,我疑心李鼎的小名可能就是“新生”。这不是我个人的胡猜乱道,曹雪芹在作品中有暗示。在《易。鼎》卦中,初六爻词云:“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四又云:“鼎折足,覆公?,其到渥,凶。”初六有新生新成之意义,故王弼在注释《易经》时用新成作注脚。李鼎之名正在此。只有这样一来,我们才与曹雪芹作品中塑造的“跛足道人”联系起来,李鼎现实中不一定就是跛足,可卦中的颠祉和折足恰好是本文的两个含意。这就是李鼎在作品中的双重含义所在。
七、脂砚斋的出生时间
曹?的出生时间作者在作品中用“八月十五”的题旨与“三春”相对中的暗示,恰好与其名字取名为“?”有关,而且其生辰四柱合起来是《观》卦。李鼎取名时也是用的《易经》,自然,鼎卦就是其出生时间的综合体现。根据这一结果,用推测曹?曹(兆页)等人的方法,结合作品中的暗示,就可以对其出生时间加以分析。
第四十五回宝玉胡诌的故事,时间正是十二月八日,且从故事本身暗示的内涵来看,正与李鼎相符。故腊月初八当是李鼎
的出生时间之一部分。那么,又是哪一年呢?这只有参照曹(兆页)的出生时间康熙三十七年就出来了。现在就用“某年十二月八日某时”来表示。用梅花易术法,年、月、日三者相加除以八得到的就是上卦,加上时辰之数再除八得到就是下卦。鼎上卦为离卦,下卦是?卦,故七、十五。。。就为选择的范围。曹(兆页)称脂砚斋为老兄,自然应出生在三十七年之前。而数“七”在地支为午,恰好是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之年。用同样的方法,出生时辰应为“丑或酉”时。到底是哪一个,这在作品中也有暗示,不妨推测一下。作品中处处写到酒,而酒与“酉”字正好对应,林黛玉平生又很少用酒,,如果这里作者也有暗示意的话,自然就是“酉”字是出生的时辰之数,或者故事的隐义所在。也就是说,李鼎出生在17:00--19:00之间。
八、脂砚斋的去世时间
这一点在庚辰本和靖藏本等批语中畸笏叟有交代。在作品“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谲笑科诨”,庚辰本批与靖藏本眉批有意义相同的畸笏叟的眉批。
庚辰眉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不怨夫!前批书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靖藏眉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 ,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脂砚斋的批语缀有时间的只有两条,一条见于庚辰眉批,写于己卯冬夜,另一条见于庚辰本的侧批,写与丁亥春: 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初在此。丁亥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丁亥年的春天,脂砚斋还是活着的,又从“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来分析,当死于春天(哪一月难定),享年七十六岁。

九、余论

李煦的两个外孙女十三公主、十五公主,后来皆嫁于蒙古科尔沁和翁牛特的郡王。尽管两婿皆因事夺爵,可实际情形是,仓津与允祥始终保持着联系。多尔济在康熙五十九年就已经死去,剩下来的问题就只有仓津是突破口了。
仓津的夺爵原因不得而知,但从时间上来分析,恐怕就与李家曹家(这两家与十四阿哥有关,纳尔素也包括在内)与十四阿哥有牵连。因在此前后,纳尔素、曹李两家全部倒台。由此看来,在雍正五年夺仓津的爵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十四阿哥在外征战时可能与仓津的往来密切,十四阿哥因事削爵,自然仓津也不可避免。
至于说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问世,也应从这层关系上来找。因己卯本出自怡亲王弘晓的抄本,且有亲戚关系。自然蒙古王府本的出现也与亲戚有关。过录己卯本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可能就是由曹?手中直接过录的。据考证,曹?曾经随平津王福彭去过内蒙古,自然与仓津有联系。在曹?为了《石头记》的流传,把自己亲自批注的本子借(或者)送给仓津本人以及他的后代,就在情理之中。(注:蒙古王府本出自曹?之手,已经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
参考资料:根据百度搜索组合编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3299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7-22
点评《红楼梦》入木三分 脂砚斋到底是谁?

--------------------------------------------------------------------------------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08月25日 16:29

刘心武

而且这个脂砚斋更厉害了,有的批语就发现她更厉害了,她这个人,她不仅知道这些原型,她甚至有的地方都自己直接来写,她参与创作,她有这种话,比如说第二十二回,她有一条批语,她这么写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她埋怨连咱们都埋怨上了,咱们就都光注意高鹗了,就把脂砚斋这么一个重要的合作者给忘记了。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是脂砚执笔,当然这句话有两解,红学界有两解:一种见解就是说里面写到薛宝钗过生日,大家给点戏,其中有一个角色其实就是脂砚斋本人,她就是其中一个角色,当时,她在场,她也点了戏,这件事情别人都不记得了,她认为作者应该记得,她认为知道的人太少了,她感到很伤感、很悲哀,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就是其中写到凤姐点戏这个细节的时候,曹雪芹可能打磕巴了,说凤姐点个什么戏呢?脂砚斋说行了,您一边去,这次红袖不添香,你给我添香得了,我来写,“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也可能是这个意思,不管是什么意思,你想想脂砚斋厉害不厉害?参与创作,联合写作,这是很厉害的。

更重要的线索是,脂砚斋整理过八十回以后的书稿,她不但目击过、阅读过曹雪芹八十回以后的写作,她还整理过。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写的稿子不知道为什么都丢失了。脂砚斋她留下很多这样的批语。你比如说在《红楼梦》前面第八回有一个丫头叫茜雪,红颜色的雪。茜雪这个丫头出场很快就消失了,就因为她一杯茶的事情,我在下面我还会讲到,为了一杯茶就被撵出去了,我是写小说的,我懂得。我开头,我蠢头蠢脑,我当时没读古本《红楼梦》,我说曹雪芹这么一个大作家,设置一个人物,端一杯茶,啪,撵出去了,没了。前八十回就没这个人的事了,后四十回高鹗续的,更没有这个人的事儿,我说不应该有这种失误啊,是不是?你设置一个人物好端端的有这么一段事,怎么会就没下文呢?长篇小说按说不应该这么写啊?错的是我,我错把高鹗的四十回当成曹雪芹的原笔了。曹雪芹是写了的,脂砚斋在第二十回就有批语,说“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脂砚斋看见过。曹雪芹大手笔,叫什么呀?叫“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什么意思啊?打草惊蛇这话听说过吧?一条蛇很长,在草里面游动,蛇拐弯那么游,草很高的时候,这个蛇身子会怎么样呢?一会儿现出这一段,一会儿现出那一段,似有若无,但实际上它有它的运行轨迹,草蛇。灰线,过去没有现在这么多划线的工具,手里捏一把灰,倒退着这么划一条线,现在偶尔还有一些人这么划线。灰线。拿灰划线,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这时候它会断断续续,因为毕竟它不是一个非常严密的工具,是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说它又可以画得很长,捏一把灰可以画很久,是不是?所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就是曹雪芹的大手笔。这个批语对曹雪芹写作这个特点在脂砚斋批语里面多次出现。茜雪,你不要以为就没有了,实际上我傻冒了,蠢笨了,以为人家就没有了,告诉你,在后面,非常重要,在狱神庙这一回,有大段文字,茜雪成为那一回的主要人物要出场的。

在另一回批语里面,又写到,告诉大家,曹雪芹已经写出来了,就是狱神庙这一回故事,就是后来贾家彻底败落以后,贾宝玉跟凤姐都锒铛入狱了,关大牢里了。过去的监狱都有一个狱神庙,允许犯人在进监狱和出监狱的时候去拜狱神,这个是当时监狱里面的一个风俗,狱神庙。茜雪就出现了,而且小红也出现了。小红这个角色也被高鹗写丢了,小红多重要啊!《红楼梦》前面你看看小红的故事,要真说冲破封建道德观念,大胆恋爱,那贾宝玉绝不是冠军,冠军是贾芸跟小红,贾宝玉跟林黛玉恐怕得屈居第二,甚至于得屈居第三了,那多大胆啊!小红“遗帕惹相思”,她什么把帕子丢了啊?她比现在咱们过情人节那还巧妙,敢在大观园里面向自己所爱的男子丢下信物,这很有种。这个角色怎么写着写着没了,那怎么行呢?脂砚斋告诉你了,在狱神庙这一回里,小红也要出现,茜雪也要出现,她们去干嘛?去安慰宝玉,去救助宝玉,关键时候这种人就站出来了,很重要的情节。但是非常可惜,脂砚斋又告诉我们,“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还不是一份稿,五六稿,大概有五六回,“被借阅者迷失,叹叹!”我现在跟着她叹,多想看啊!这借阅者是什么借阅者啊?这么缺德啊!是不是啊?不但毁了当时曹雪芹的著作,也使咱们失去了这种眼福。当然也有红学家考证,这不是一般的借阅者,实际上当时曹雪芹写作可能已经被人盯上了。

在清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非常厉害的。前面写那些繁华生活还可以,到后面你要写这个贵族家庭的败落,这很危险。你写到狱神庙,这更危险。所以就有人以借来看看这个名义,拿走了就没还,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你说《红楼梦》的研究,红学的第三个大分支——脂学多有意思啊!多值得研究啊!是不是啊?应该到里面去逛一逛。

她透露很多东西,包括八十回以后有的一些文字,她也透露。比如说前面八十回里面写到贾宝玉在宁国府看戏,觉得热闹到不堪的地步,太烦了,要出去玩,最后是茗烟(焙茗)就陪他出去,到袭人家,袭人家就赶快招待他,但是你想他一个贵族公子,袭人家,也不是很穷,但是袭人觉得你们摆上这些东西啊,叫做“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没一样能给他吃,当然最后袭人想一想,到我们家一趟,你不吃也不好,最后就捡了几个松穰,吹了吹细皮,拿手帕托着给贾宝玉吃,这个时候脂砚斋就有批语,她透露后面的文字,她说“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就是说,现在就说这么好的东西,其实袭人家当时是过元宵节,摆出的茶果都非常好,但是袭人就觉得没有能给贾宝玉吃的,你贾宝玉过的什么生活啊?后面一些描写,我们就知道他过的什么生活。但是在后面会写到贾宝玉什么处境呢?会披一个大红猩猩的斗篷吗?大红猩猩毡斗篷?见鬼了。脂砚斋说得很清楚,后面要写他是“寒冬噎酸齑”,“齑”,就是咱们过去有句话叫做把他碾为齑粉,就是碎沫,酸菜的渣子,知道吗?寒冬就只能吃那个。用什么取暖呢?是一个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吗?叫做“雪夜围破毡”,不知道在哪儿捡一个破毡子围上。所以高鹗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人家脂砚斋看过后面曹雪芹怎么写的,告诉你有这个句子。

而且脂砚斋透露的有的信息更惊心动魄,她说《红楼梦》最后一回有一个情榜,就是写完了,就跟那个《水浒传》最后一百单八将排座次,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样,它有一个情榜,这个情榜怎么排呢?可以推测出来,除了贾宝玉全是女性,贾宝玉单独,贾宝玉可能叫做绛洞花王,这是在活动里面正式出现过的一个词,琼花的一个护花仙子,一个护花人。她就说了,她说贾宝玉后面还有考语,就是情榜对每一个人,后面都有几个字的考语,考语就是曹雪芹评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鉴定了,但是他用非常精炼的话,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她写出来了,她在前面的批语透露出来了,说后一回,最后贾宝玉是“情不情”,她说难怪“情不情”,第一个“情”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就是贾宝玉他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这个人就属于人文情怀深厚到这种地步。她说黛玉的考语是“情情”,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黛玉是把她的感情只献给她爱的那个人,献给她自己的感情。她爱情很专一。薛宝钗是什么,很可惜,我们没查到,没留下这样的痕迹,估计是比如说“无情”或者什么的。很显然就是说,从第五回册页我们就知道,它是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构想,可能它就像《水浒传》一样,它是每十二个人一组,分九组,十百零八个女性都在榜上,它写完了的。而且脂砚斋干脆就告诉你,其中最后有一个回目,《红楼梦》的回目很有趣,都是八个字,不是像中国传统那个,中国人喜欢六个字、七个字,它是八个字,她就告诉你后面有什么回目,她说有一回是什么呢?有一回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她把回目都告诉你了,怎么会八十回以后曹雪芹没写呢?说句老实话,本来怎么轮得到你高鹗去续后八十回的故事呢?人家都写完了的,只是书稿没有定稿,还缺一些部件而已。所以这个《红楼梦》是一部很悲惨的书,曹雪芹真是一个天才的悲剧。研究脂批,我们真的心得可以非常之多。

PS:刘心武的百姓讲坛最近在央视一套播出,我比较喜欢看!
第3个回答  2019-08-03
脂砚斋,全称应是脂砚斋主人.是一个和曹雪芹关系密切的人.其人对曹的写作有所帮助,并读过曹的全本的红楼梦,由于曹的原本80回后已经散失,而有确凿证据读过曹全本的只有此人.因此,现存80回中他的一些批语,对研究红楼梦有重大帮助.不过,认为史湘云的原形是脂砚斋并不合
第4个回答  2006-07-22
是协助曹雪芹共同完成《红楼梦》的人,在古本《红楼梦》中,脂砚斋曾有过很多批语。根据考证,她很可能是一女子,也就是曹雪芹的夫人,不过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放在红楼梦中的话,那个女子是史湘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