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优缺点

有人说曹操是真君子,伟丈夫,大英雄;
有人说曹操是伪君子,窃国贼,大奸雄。
参加这次辩论赛,说出赞扬曹操的理由和批判曹操的理由。

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优点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盗取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资料来源于:http://www.douban.com/note/306083764/?type=lik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0
曹某人的出身算不上显赫,人家袁绍先生是“四世三公”之后,官高权重。董卓虽一介武夫,但也能在兵少的情况控制住大局。而曹操呢。虽然小有家资和政治优势,但是陈留起兵的时候,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曹仁和夏侯兄弟。但到最后却能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强的集团,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一点我们应该肯定。

和很多割据一样,曹操也是打着镇压黄巾起义的旗号出道的。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在政治 军事和文学上都颇有建树的人物。但是,作为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曹操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恶德劣行。
首先,他攻打徐州的时候三度屠城。比如,初平四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试问一下,这是曹操最为杰出政治家应该持有的行为吗。至少在下对他的行径十分寒心和遗憾。 他的杰出政治家应该打上疑问。
第二,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说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那时的曹操对社稷的贡献确实颇大,但这种行为是臣子能做的吗?历史已经有了明确答案,曹操肯定是一个奸臣。虽然他也有雄的一面,但是这个不是功过就可以抵消的。
第三,曹操杀吕伯奢。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曹操落难借宿老友吕伯奢的家,老友盛情款待,并吩咐其家人为曹操杀鸡接风。不料,曹操却疑心对方要杀他,半夜慌忙离去,不料途中正遇打酒归来的老友,曹操见事不妙,在极度紧张和惶恐中杀害了这样一位无辜的好人。杀人之后,曹操不但不反省,居然狂妄的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就是说,我可以辜负天下的所有人,而天下的所有人是万万不能辜负我的。如此极端利己主义的信条,我们不仅应该否定,还应该严厉批评。
第四,曹操杀功臣“二荀令”等。荀彧荀攸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汉朝不二的功臣和忠臣,当然也是曹操的心腹。赤壁战后,曹操加紧了扩充自己的实力,自私的权欲使得他的野心急剧膨胀,先后进位魏公,魏王,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廷。二荀也看出了这一点,极力劝阻,不料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私欲,先后杀害了二荀。诸如此类事情枚不胜举,比如杀孔融。

接下来,我再来谈谈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情况。众所周之,曹操逝世的时候,天下势力仅存孙权和刘备而已。他的一生打过的漂亮战役确实不少,比如奠定北方统治权的官渡大战,再如灭袁术,杀吕布等等。不过我想告诉诸位,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定位某些问题。因为,最大的成功永远无法代替走过的经历,就像白天的喧闹永远无法代替黑夜的寂静一样。
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过程。举一个例子。曹操第一次打张绣,张绣没做任何抵抗便决定投降。欣喜异常的曹操到了张绣的中军大帐,不巧,军务繁忙的他看上了张绣的婶婶,诸位可以想想,张绣的婶婶该多大年纪了,但这个时候正当盛年的曹操居然看上了这位大龄女性,在玩耍一番后,还企图和该女子发生性关系,这种举动让张绣十分震怒,可降不可蒙羞,于是他决定就地举事。曹操毫无准备,损失了名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之后终于保了一条命。这是一位著名的高级将官该做的事情吗。
再谈一个例子。曹操起兵陈留的时候,连合诸侯讨伐董卓,后卓为孙坚所败,弃洛阳而走,但曹操贪功心切,轻师冒进,在汴水为荣所大败,若无曹洪相救,早死于万箭之下。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既贪功冒进,又轻易放弃洛阳,这无疑是兵家大忌。所以,在下并不认为曹操是杰出军事家。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李希凡同志说得好:“要使普通人民永远记住曹操的那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时间短暂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又必须抹掉他在兼并群雄的战争中所遗留下来的‘残戮’、‘屠城’的血迹,是不可能的。最近社会大谈为曹操翻案。在下认为,应该承认历史上的某些书籍确实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我说的一定,比如三国演义。应该充份肯定其教育意义和认识价值,但是不能因为它们没有反映出曹操在政治等方面的贡献而否定它们,更不能以此来作为“为曹操翻案”的理由。
我理解的超世之杰并不仅仅是才华和能力。更应该是优秀,杰出,俊杰。曹操以上几点和俊杰,优秀没有什么联系。
第2个回答  2020-03-10
曹操五大缺点:
1
生性多疑:谁敢否定这一点?不但怀疑敌人,而且对自己人也小心戒备。败走华容道看到小路火起偏偏要走这
条利于伏击的小路,有人说这是由于连连被人设计才让曹操养成的习惯。不过当时被董卓追杀之时,仅仅听到人
家磨刀宰猪就杀人全家,这个时候恐怕他还很年轻。
2为人自大:每每胜利之后的惨败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连谋士的话都不听,赤壁之战后三笑遇伏颇有
戏剧效果。
3残忍好杀:坑杀降军,斩杀百姓这些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些肱骨之臣也不放过就说明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铲
除一切反对势力。
4目无君上:无论曹操出于什么原因救出献帝,但是这个小皇帝终究死在曹操之手,谁能否认?曹操到底是开始就
有了争霸之心,还是到了后来才慢慢变成这样的又有谁知道啊。
5贪花好色:曹操好色远近闻名,我玩《曹操传》的时候不论怎样选择都会触发张秀叛变,如果前期典伟没有故意
升级的话,到了《胡笳的歌声》这关必死无疑。无论怎样,典伟在历史上确实因为曹操好色而死。
曹操五大优点:
1性格稳重:曹操在历史的军事能力之所以享有盛名全凭着他细密的心思,曹操一生亲率兵马,没有被劫过粮道,
没被偷袭过大营(老年之后不算),重整旗鼓亲率精兵作战少有失败(几次惨败主要是兵力夹杂不纯,东拼西凑
起来的,遇到敌人自己先溃散了),没有被彻底击败过。这样的军事天才是很少见的,所以不要光着眼于他的几
次大败,光是看看他可以笑傲三国就知道这是军事才能的卓越表现。
2性格坚毅:自大有自大的好处,那就是不容易被失败击垮,几次惨败差点全军覆没客死他乡,可是谁又能像曹操
那样这么容易就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整雄风呢?恐怕历史上少有这种越败越勇的英雄,项羽战败都无脸
面对自刎谢世,曹操竟然可以数次从逆境中寻找出路,他的心智毅力可谓坚韧无比。
3处事果决不留后患:养护为患的事情多了,曹操除了放走刘备让他游龙升天之外,其余的手段可谓是斩草除根,
如果不是郭嘉力荐,曹操恐怕要追到天涯海角去追杀袁绍的几个儿子,对待反复无常的中国人,这招确实算是一
个高招,既然已经为敌,我决不会放走你让你今后回来报仇的。所以曹操那么快得到中原土地,这招杀手恐怕起
到了关键作用。
4眼光长远:俗话说“知时务者为俊杰”曹操看到大汉已衰,国运将近的时候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毁掉四百年
的汉朝,现在看来尽管过程不太光明,但是绝对顺应时代的潮流,当政者不为民生做主,只想着搜刮民财,国家
迟早要亡的。中国每两百年就要有一场大战,数百年就要更换一次朝代,有能力者居其位还是顺乎民意的。
5文采卓绝:才子佳人乃天作之合,历史上众多才子都是风流之人,看着曹操流芳百世的作品我们似乎不应该去苛
求他的私生活,毕竟人无完人,这位文学家毕竟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文化作品。(当然包括他的儿子)
第3个回答  2019-11-21
曹操知人善用的管理才华,洪迈认为后人莫之能及。他的心腹谋士,有荀褅、荀攸和郭嘉,和他一起打下江山,荣辱与共。洪迈举了十件事,一一看出曹操知人善任到极致,更可看出,曹操在建安时期能够纵横天下,不是单靠猜疑和算计的侥幸得来的。洪迈更举了很多历史上有名计程车大夫,在作出抉择时,选择的都是曹操,都认为曹操能够力挽狂澜,成就大业。
曹操五大缺点:
1
生性多疑:谁敢否定这一点?不但怀疑敌人,而且对自己人也小心戒备。败走华容道看到小路火起偏偏要走这
条利于伏击的小路,有人说这是由于连连被人设计才让曹操养成的习惯。不过当时被董卓追杀之时,仅仅听到人
家磨刀宰猪就杀人全家,这个时候恐怕他还很年轻。
2为人自大:每每胜利之后的惨败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连谋士的话都不听,赤壁之战后三笑遇伏颇有
戏剧效果。
3残忍好杀:坑杀降军,斩杀百姓这些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些肱骨之臣也不放过就说明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铲
除一切反对势力。
4目无君上:无论曹操出于什么原因救出献帝,但是这个小皇帝终究死在曹操之手,谁能否认?曹操到底是开始就
有了争霸之心,还是到了后来才慢慢变成这样的又有谁知道啊。
5贪花好色:曹操好色远近闻名,我玩《曹操传》的时候不论怎样选择都会触发张秀叛变,如果前期典伟没有故意
升级的话,到了《胡笳的歌声》这关必死无疑。无论怎样,典伟在历史上确实因为曹操好色而死。
第4个回答  2009-06-10
宁叫我付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就解释了他是真君子。(这话除了他谁敢说,不敢说就是伪君子)
顶天立地,抗击匈奴,不畏强权。(顶天立地大丈夫)
因好色丢了典韦还不吸取教训,赎回蔡文姬,又去抢大小乔。(英雄本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