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的诗意

?????????????????????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译文如下: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原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品注释如下:

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扩展资料: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的来临,而写下此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村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5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薋箷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而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酣(han左咸右页)颔。涿谣溪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既屯(tun左心右屯)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飞龙,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阖(音e,盍代勺中之·)于尘埃。楼空鴲(音zhi,左支右鸟)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阳,复拄杖而遽抛孤柩。乃闻槽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肋,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谈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君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因蓄倦倦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手?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旁耶?驱丰隆以为比从兮,望舒月以临兮?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yi)以征耶?闻馥郁而薆(ai)然兮,纫蘅杜以为襄(音xiang,左丝右襄)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挡耶?藉葳蕤而成坛峙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爬瓠以为觯斝兮,漉醽(ling)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曒曒(jiaojiao,口字旁)而为何耶?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囤,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幛,列枪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敌。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筥。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觑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蒷(yun,竹字头)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村居
【宋】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张舜民,宋代著名诗人。
《村居》是其代表作之一。诗里所描写的是一幅静谧谈雅,又带有一缕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牛背负鸟这一景象,与张舜民时代相近的诗人也曾描写过。如苏迈的断句:“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见《东坡题跋》卷上《书迈诗》),贺铸的“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卷五《快哉亭朝暮寓目》)。张舜民此诗显然意境更高。。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这显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手法相同,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辛弃疾诗作赏析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1,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2,溪头卧剥莲蓬。
1.吴音:泛指南方话。相媚好(读上声):用以形容柔软悦耳的南方话,同时也有逗趣取乐之义。
2.无赖:顽皮。
〔导读〕
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趣。“醉里”二句,采用倒装句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卧剥”二字极为传神的勾勒出小孩天真活泼的神态,同时也把上句“无赖”二字形象化了。通篇采用通俗、平易的口语,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通篇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构成一个和谐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月,姗姗而至。绿意内敛的山头,仿佛有一首悠扬的歌从山头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村落,又唱入了暖融融的春泥里。
屋檐外几声呢喃的燕语传到了屋里,诗人高鼎推开门,只见柔柔的柳条和绯红的桃花把远处的山村都攻陷了。循着绿意萌发的小径,高鼎一边漫步,一边欣赏这二月风光。
堤旁芳草如茵,一个又一个绿的精灵悄悄探出了脑袋,绿得那样可爱,那样活泼,快乐地在暖风中招摇。呵,它便是春天的使者吧!“唧——”空中,几只小鸟自由地嬉戏着,不时传来清脆婉转的啼鸣,它也被这迷人的春色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想高歌一曲了吗?一阵带着花草泥土芳香的暖风习习吹过,堤边飘浮摇曳的杨柳映入了高鼎的眼帘。那是怎样曼妙的柔柔纤柳哟!它那暖人的新绿殷勤地温暖着诗人的眼,还未长成形的柳芽儿玲珑地在柳枝上。迷离的春雾笼罩着堤岸,真是超然远怡。
“看,我的‘燕子’比你高!”“不,我的都比你们的高!”只听见幼稚的童声传来,还夹杂着欢笑声,原来是早归的孩子们正在放风筝。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被春风托上了天空,它们扶摇直上,彩带飘飞,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栩栩如生,缤纷多彩,就连飞翔的鸟儿也被吸引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奔跑、嬉笑,争抢着比谁放得高。看那只飞得最高的“领头燕”,长长的剪尾,宽宽的双翅,在幽蓝的天空下姿态十分优美,它的小主人可自豪了,向小伙伴们不住地“炫耀”。再瞧那只粉红的蝴蝶虽然飞得不算高,但却十分漂亮,真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粉蝶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6-13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村居
【宋】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张舜民,宋代著名诗人。
《村居》是其代表作之一。诗里所描写的是一幅静谧谈雅,又带有一缕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牛背负鸟这一景象,与张舜民时代相近的诗人也曾描写过。如苏迈的断句:“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见《东坡题跋》卷上《书迈诗》),贺铸的“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卷五《快哉亭朝暮寓目》)。张舜民此诗显然意境更高。。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这显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手法相同,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辛弃疾诗作赏析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1,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2,溪头卧剥莲蓬。
1.吴音:泛指南方话。相媚好(读上声):用以形容柔软悦耳的南方话,同时也有逗趣取乐之义。
2.无赖:顽皮。
〔导读〕
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趣。“醉里”二句,采用倒装句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卧剥”二字极为传神的勾勒出小孩天真活泼的神态,同时也把上句“无赖”二字形象化了。通篇采用通俗、平易的口语,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通篇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构成一个和谐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月,姗姗而至。绿意内敛的山头,仿佛有一首悠扬的歌从山头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村落,又唱入了暖融融的春泥里。
屋檐外几声呢喃的燕语传到了屋里,诗人高鼎推开门,只见柔柔的柳条和绯红的桃花把远处的山村都攻陷了。循着绿意萌发的小径,高鼎一边漫步,一边欣赏这二月风光。
堤旁芳草如茵,一个又一个绿的精灵悄悄探出了脑袋,绿得那样可爱,那样活泼,快乐地在暖风中招摇。呵,它便是春天的使者吧!“唧——”空中,几只小鸟自由地嬉戏着,不时传来清脆婉转的啼鸣,它也被这迷人的春色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想高歌一曲了吗?一阵带着花草泥土芳香的暖风习习吹过,堤边飘浮摇曳的杨柳映入了高鼎的眼帘。那是怎样曼妙的柔柔纤柳哟!它那暖人的新绿殷勤地温暖着诗人的眼,还未长成形的柳芽儿玲珑地在柳枝上。迷离的春雾笼罩着堤岸,真是超然远怡。
“看,我的‘燕子’比你高!”“不,我的都比你们的高!”只听见幼稚的童声传来,还夹杂着欢笑声,原来是早归的孩子们正在放风筝。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被春风托上了天空,它们扶摇直上,彩带飘飞,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栩栩如生,缤纷多彩,就连飞翔的鸟儿也被吸引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奔跑、嬉笑,争抢着比谁放得高。看那只飞得最高的“领头燕”,长长的剪尾,宽宽的双翅,在幽蓝的天空下姿态十分优美,它的小主人可自豪了,向小伙伴们不住地“炫耀”。再瞧那只粉红的蝴蝶虽然飞得不算高,但却十分漂亮,真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粉蝶呢!
第4个回答  2009-06-09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之名号。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几乎是没有的。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