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解释为人事: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规律,可变因素太多,结果无法预测。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其自然。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语出自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

《论语·尧日》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

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科举考试,王阳明考中二甲第六名(总第九十五名),名次实在一般,但是不擅长考试的他却成了心学大师、儒家圣人。

状元伦文叙在后世的名气不如王阳明,但是在家庭教育上成果辉煌,创造了“父子三元四进士”的神话:

他有五个儿子,长子伦以谅,乡试名列第一(解元),后中进士;次子伦以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三子伦以诜,17岁中举人,后中进士,所以被称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中原第一家”。

本来应该是状元的丰熙,因为腿脚有残疾,成了第二名,但是皇帝又破例赐他同状元及第,也就是说,这科有两个状元,一个是伦文叙,另一个是同状元丰熙,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本来有希望成为状元的唐伯虎,因为牵涉了科场舞弊案,不但入了监狱,还被终身禁止参加科考,虽然悲剧,却也使这个“风流才子”成为伟大的书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9

“尽人事听天命”释义:尽最大的努力干这件事 但是事情的结果如何就不能控制的,听上天的安排。

出自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

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

扩展资料: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镜花缘》

第2个回答  2015-08-17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意思是人力有穷时,该做到的都做到了,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安排了。其实这就是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过只知道尽人事,听天命的人确实慧根不足,德行不足之人。因为还有句话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很多事情看似没有转机,但是只要在关键的时刻发善心,做善事必然能改变老天对你的看法。”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全是因果债,追根究底皆因我们都欠老天一份生养我们的因果债,所以它可以肆意安排我们的命运,想要命运或者一些事情好转唯有做一些老天它喜欢的事,比如积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自诞生以来还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运转,寻求一个长久之道。人自当效仿天地父母,自强不息,做对天地有益之事自然会获得天地善待。
第3个回答  2017-03-11
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是 尽最大的努力干这件事 但是事情的结果如何就不能控制的,听上天的安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一件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就要看天了,顺应自然。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重过程、轻结果。只要自己付出过努力,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后悔
二、也是一种消极避事的心态。虽然强调自己的努力,却也是一副顺从的姿态,把失败归咎于外界的主客观因素
第4个回答  2015-08-17
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我认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和应尽的责任完成,结果不是人能够预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