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要做手抄报,,急需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国内:西安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杭州的西湖!北京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清西陵!南京中山陵!还有什么少林寺,泰山,庐山,五台山!山东的孔庙!四川乐山的大佛!西藏的不达拉宫!洛阳的白马寺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我们国家的太多了,随便找了些出来)
意大利:比萨斜塔,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古罗马斗售场,罗马的万神殿以及威尼斯广场,还有罗马城中之国--梵帝岗,这个袖珍国家整个都是名胜古迹!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先贤祠,协和广场(全都在巴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也值得一看!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白天鹅城堡,博登湖,科隆大教堂,多瑙河源。
俄罗斯:莫斯科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瓦西里教堂圣彼得堡的冬宫和夏宫,彼得保罗大教堂,此外索契和喀山两城市不错!
西班牙:没有特别出名的古迹,就是自己的皇宫还有些古罗马遗留的遗迹,不过西班牙的海岸线风景都不错,沙滩质烤菟凳呛芎玫模?
南亚:印度的泰姬陵,埃洛拉石窟庙宇,马哈巴利普兰巨型浮雕 ,锡克教大金庙,卡杰拉霍寺庙群,太阳神庙(以上为印度)。巴基斯坦:锡克城堡,费萨尔清真寺。
埃及:金字塔(以胡夫金字塔最有名),狮身人面像,汗.哈利里市场,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孟农巨像,国王谷,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阿布.辛贝勒神殿 。
写的累了,我再笼统的介绍一些吧,美洲玛雅人也有金字塔,还有安第斯山脉中一一座坐落于群山之巅的被遗忘了的城市马丘利,还有穆斯林胜地--麦加,以及耶路撒冷的陨石,据说默汗默得是从这块陨石上得到来自安拉的旨意的。还有柬埔寨的密林里有古高棉王朝的都城,也是现代才被发现的。此外像美国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自然风光也算是名胜了吧,真的太多了!

名著l 《论语》/1 名著2 《三国演义》/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呐喊》/33 名著5 《谈美书简》/44 名著6 《物种起源》/52 名著7 《红楼梦》/59 名著8 《老人与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复活》/106 名著12 《围城》/121 名著13 《悲惨世界》/136 名著14 《追忆似水年华》/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诃德》/161 名著17 《水浒传》/175 名著18 《麦田里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圣母院》/193 名著20 《西游记》/203 名著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11 名著22 《罪与罚》/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鲁滨逊漂流记》/237 名著25 《梦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传》/251 名著27 《红与黑》/260 名著28 《歌德谈话录》/274 名著29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86 名著30 《静静的顿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盖茨比》/297 名著32 《永别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线无战事》/311 名著34 《蒙田随笔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23 名著36 《百年孤独》/329 名著37 《日瓦戈医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条军规》/350 名著39 《变形记》/359 名著40 《欧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汤姆叔叔的小屋》/380 欧洲直到1660年才开始消除知识危机,但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工作已经由开普勒,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四位伟人准备就绪。开普勒和伽利略如前文所述,完善和推广了日心说,引发了哥白尼革命,推翻了中世纪的世界观。而培根和笛卡尔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有独创性的科学发现,而在于传播了对学术和宇宙本质的新的思想观念,即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

弗朗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任英国的掌玺大臣。培根热衷于仕途,他曾一度担任英国大法官——这是他这一阶层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但是不久便由于被控贪污受贿而被投入监狱,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虽然不久便被释放,但从此以后,他便专心于研究工作,不再过问官场了。

培根是一位极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只有在与过去固有的错误完全分野并确立循序渐进的几个阶段之后,才能有所发展。培根这样讲的含义是:科学应该严格以经验知识(完全通过感觉获知的知识)为基础,并以“归纳法”(通过对普遍性的特定观察来获得真理)为手段进行研究。他倡导通过一丝不苟的记录经验性的实验,协同促进学问的发展。与过去的那种枯燥无味的推理不同,共同的科学研究和观察衍生出有用的知识,终至改善人类的命运。

培根认为只要遵循他的程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科学的真理,这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而且虽然他重视经验,但却没有实验方法的观念,并忽视数学的作用。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科学成果,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也没有作过肯定的评价。但他鼓吹新科学,在17世纪强烈的激励了许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组织化的方法论,他的这一设想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变为现实,人们称他为这一事业的奠基人。因此,就近代科学而言,培根的贡献在于鼓吹与新科学与目的的理念。

与培根同时代的法国人勒内·笛卡尔(共渊569——1650年)在两点上于培根观点一致:旧有的一切知识都应当摒弃;一个思想有无价值,悉由其是否有实用价值而定。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因为培根是一位经验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和杰出的数学家。笛卡尔以理性作为整个哲学活动的出发点,重新构建了一个很大程度上基于思辨,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古希腊人不同的世界观。

笛卡尔认为,自然哲学中最单纯的要素是广延和运动,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空间即广延,它本来就是物质。空间既没有上下这样的特别的方向,也没有什么宇宙中心及其周围的层次秩序,空间始终都是广延的,空间的广延即是物质。这就是作为近代物理学前提的各向同性的无限空间观念。笛卡尔从单纯要素得出了第二条结论: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还原为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根据这种观点,运动定律是关于自然的一切知识的根本,任何现象都可以由细小部分的组合和运动的组合来加以说明。笛卡尔计划从自己所发现的结果,遵循自己的方法重新构造出整个宇宙。他认为,宇宙的整个空间充满了媒质的漩涡运动。在这种漩涡运动中,比较粗糙的物质块在各处聚集而形成天体,这些天体被周围媒质的漩涡运动所推动,笛卡尔进而向把地上的现象——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内——用相同的机械论方法,即根据物质小块的组合和运动来予以说明。

对照一下今天的自然科学,笛卡尔对宇宙的机械论说明当然不能维持下去,即使在当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笛科尔关于自然的观点,即自然是要素的组合,要素的行为完全根据力学来决定,以及他所主张的数学方法,都给近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7世纪后半期机械论的粒子论自然观达到了全盛。17 世纪初期,伽桑狄(公元1592——1665年)复活了原子论。他把原子及其运动看作是神创的,洗去了原子论的无神论恶名,使之为人们所接受。他认为原子不可再分且运动在真空中,这与不承认真空的笛卡尔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笛卡尔强烈反对真空和原子不可再分。不过二者实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原子可以看作是将笛卡尔充满媒质的宇宙分成的微小的部分。波义尔在二者的影响下,集粒子论自然观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粒子论。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粒子哲学。其内容为:

一 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物质,这种物质为一切物体所共有,它是广延的,可分的,不可入的实体。

二 物体的多样性由这种物质的运动而产生。

三 由于运动物质是根据运动来划分的,从而产生了做各种运动而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最小自然物”。

四 最小自然物群聚起来构成粒子。这种粒子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且可以运动或静止。凡是能够觉察到的物体都是由这种粒子集合而成的。

五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粒子的运动,形状,大小而产生的碰撞,结合等原因引起的。粒子有钩形,尖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六 世界的多样性是由粒子给予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产生的。

粒子论是近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械论自然观。

经过培根,笛卡尔和波义尔的努力,近代科学所需的概念框架形成了,即:经验事物的独立存在,无限广延的各向同性的空间,天和地区别的消除,科学和实际结合的可能性,强调数学方法,以及在这一切之上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但是,还必须加上一个根本性的范畴,这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是独立存在的,自然现象普遍地,毫无例外地服从规律,秩序井然地变化着。只有当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开始出现时,才有可能建立起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自然规律并不是自古便有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论是原子论者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纵使他们有“必然”的观念,却没有认识到这是自然所遵循的规律。中世纪的人们则把无规律的事物看作是神力的表现而加以重视,对规律本身却不在意。经院哲学中实体和属性是基于质料和形式对自然进行议论,也缺乏规律这种范畴。培根,吉尔伯特,甚至伽利略都没有明确,自觉的形成“自然规律”的概念。直到笛卡尔,才在自然中明确地确立了规律这一概念。

以上构成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随后,实验方法也确立了 通过有目的的,精确的实验,人们在理论框架内填充进充实的内容,推动了物理的发展。牛顿,托里拆利,伽利略等都是出类拔萃的实验家。

由于实验方法的确立,激励了科学研究,促进产生了开展研究工作的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也被重视起来。当时的数学承自于古希腊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是几何主义的,不利于物理学的应用。为此,数学的革新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当时印度计数法的传入,笔算的普及,为数学的革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符号代数学的建立,粉碎了几何主义,将数学从图形中解放了出来,为微积分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1671年前,牛顿完成了微积分,稍晚几年,莱布尼茨也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使数学成为解决物理 问题的有力武器。

对近代物理学建立具有决定作用的是英国的艾萨克·牛顿(公元1642——1727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自培根与笛卡尔之后大约一百年时间里,英国的科学团体是培根主义者,法国的科学团体是笛卡尔主义者。这就是说,英国人主要集中精力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从事经验性的实验,促进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法国人则倾向于强调数学和哲学理论。但两派的分野在牛顿这里消失了。虽然牛顿在生活中毫无引人注目之处——守口如瓶,谨小慎微,爱记仇——但他却是一位承袭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的巨匠。他遵循培根的经验主义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成功的实验;同时他又效仿笛卡尔,将数学引入了物理学中。1687年,他出版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令人信服的解决了当时科学上的两大难题:一,沉重的地球是在什么作用下处于运动状态;二,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落向地心而行星始终处于运动轨道上。牛顿建立了一个新的力学体系,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时空观。由此,近代物理学才得以确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3
牛顿:他在科学上做了很大的贡献,被苹果砸到,发明了引力。
第2个回答  2019-06-29
牛顿与苹果落地之事
第3个回答  2019-05-23
袁隆平大哥哥
第4个回答  2020-07-04
hahahaha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