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名字,恐龙的特点,恐龙在哪生活,恐龙爱吃啥

如题所述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2006至2012年间在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发现了一种恐龙化石,其时代在约1.2亿年前。经鉴定,这种化石属于禽龙类的新种类。禽龙类是白垩纪(约1.45亿年至6600万年前)时期非常常见的食草恐龙。[1] 这种恐龙被命名为“诗琳通龙”。
中文学名
恐龙
拉丁学名
Dinosauria、dinosaur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爬行纲(Reptilia)
亚 纲
双孔亚纲(Diapsida)
分布区域
地球
状 态
已灭绝
繁荣时间
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

目录
1外形特征
▪骨骼特征
▪体型特征
▪主要区别
2生活习性
▪觅食
▪斗争
3生长繁殖
4下级分类
▪虚骨龙次亚目
▪肉食龙次亚目
▪原蜥脚次亚目
▪蜥脚次亚目
▪鸟脚亚目
▪剑龙亚目
▪甲龙亚目
▪角龙亚目
▪肿头龙亚目
▪慢龙目(现已归入兽脚亚目)
5化石研究
6灭绝原因
▪2000年理论
▪陨星撞击说
▪造山运动说
▪气候变化说
▪海洋退潮说
▪火山爆发说
▪温血动物说
▪哺乳进化说(偷吃说)
▪物种进化说
▪受挫理论说
▪骤变理论说
▪变化理论说
▪最新研究结果
7衍生文化
▪网络用语
▪恐龙游戏
▪邮票

外形特征编辑

骨骼特征
恐龙的骨骼[2] 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让胸锁三角肌肉附着的部分),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粗隆部往内侧,两者契合,产生直立的步态。[3]

体型特征
偷蛋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大型食肉恐龙对比图(平均)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易碎双腔龙。
兽脚亚目三大超科对比图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尹氏芦沟龙
⊙破碎中国虚骨龙
⊙原始川东虚骨龙⊙亚洲古似鸟龙 
窃蛋龙科
⊙嗜角窃蛋龙
驰龙科
⊙艾里克敏捷龙 
⊙小巧吐谷鲁龙
⊙蒙古疾走龙 
⊙三叠中国龙 
⊙中国只脊龙 
⊙建设气龙
⊙七里峡宣汉龙 
⊙上游永川龙
⊙巨型永川龙
⊙甘氏四川龙
⊙石油克拉玛依龙
⊙大水沟吉兰龙
⊙毛儿图吉兰泰龙
⊙浙江吉兰泰龙
⊙破碎金刚口龙
⊙广西原恐齿龙
鄯善龙科
⊙火焰山鄯善龙
暴龙科 
⊙威肋阿尔伯脱龙
⊙奥氏鹰龙
⊙霸王龙相似种
⊙特暴龙未定种
⊙许氏禄丰龙
⊙巨型禄丰龙
⊙黄氏云南龙
⊙巨硕云南龙
⊙中国近蜥龙(兀龙)
⊙中和金沙江龙
⊙炎齿原颌龙
⊙船城资中龙
⊙李氏蜀龙
⊙巴以酋龙
⊙荣县峨嵋龙
⊙斧溪峨嵋龙
⊙天府峨嵋龙
⊙罗泉峨嵋龙
⊙建设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
⊙奇台天山龙
三角龙
⊙戈壁克拉美丽龙
⊙湖泊嘉裕龙
⊙师氏盘足龙
⊙广西亚洲龙
⊙坦齿蒙古龙
⊙耙齿纳摩盖吐龙
⊙禄丰滇中龙
⊙鸿鹤盐都龙
⊙拾遗工部龙
⊙五彩湾工部龙
⊙兰氏灵龙
禽龙科
原巴克龙属
⊙戈壁原巴克龙
⊙阿拉善原巴克龙
⊙姜氏巴克龙
⊙黑龙江满洲龙
⊙蒙古计氏龙
⊙中国谭氏龙
⊙金刚口谭氏龙
⊙莱阳谭氏龙
⊙南雄小鸭嘴龙
⊙巨型山东龙
栉龙亚科
⊙富蕴牙克煞龙
⊙棘鼻青岛龙
包头龙
⊙奥氏大地龙
⊙太白华阳龙
⊙凹甲剑节龙
⊙关氏嘉陵龙
⊙多棘沱江龙
⊙江北重庆龙
⊙平坦乌尔禾龙
⊙拉乌拉芒康龙
⊙明星天池龙
⊙薄甲北山龙
⊙谷氏绘龙
⊙结节蜥甲龙
⊙肿头黑山龙
甲龙
⊙辽西朝阳龙
⊙蒙古鹦鹉嘴龙
⊙中国鹦鹉嘴龙
⊙奥氏鹦鹉嘴龙
⊙固阳鹦鹉嘴龙
⊙新疆鹦鹉嘴龙
⊙梅勒营鹦鹉嘴龙
⊙戈壁微角龙
⊙凹齿微角龙
⊙安氏原角龙
慢龙
⊙红土崖小肿头龙
⊙岩寺皖南龙
慢龙目(现已归入兽脚亚目)
⊙短棘南雄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