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到正在发生的,其实早已经历过,这是为什么?怎样解释?

不知各位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在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100%确定自己曾经看到或经历过。甚至很复杂的场景、很多的人、很多对话的场景,每个人的话、每个动作发生的一切都是之前不知什么时候经历过的。但又记不起是在哪里经历的。
很奇怪,问过身边的很多人,一半以上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很频繁。我基本一年会有2-3次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10秒-1分钟不等。
举个例子,一次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四周很多人、很多车,但一瞬间,这个场景在脑海中非常清晰的有回忆。连路上开过的车、走过的人等等每个细节都很清晰的有回忆。但这个路口我第一次来,而且这么多细节都很吻合我的记忆。
非常困惑,没能找到一个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不是也有人有同样的感觉和经历?这是为什么?怎么发生的?
如果你有,有没有想过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平时忙起来就忘了。但每次回想起这种经历,就很困惑。

我以前也有过相同的感觉,,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过的吧,我查过这叫即视现象
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远未让人满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编辑本段]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编辑本段]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编辑本段]剔除先入为主的所谓科学观之后的诸种解释
①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
②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为快过另半边所做成的。
③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像那里经历过。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
④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见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再缓存区。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⑤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死生死是人的意识流动图。人出生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到死了之后,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绞缠,就会出现即视现象。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
⑥物理学上称这样的现象是时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于光速后时空交错,四维空间偶尔发生混乱的特殊人体感觉。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有科学家猜测,这时控制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传输速度会大于光速。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现在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⑦虽然正统派的科学者们拒绝谈论灵魂的有无,或是毫无余地地否定这一观点,但是高能物理学及一些其他的边缘物理学对这个问题的牵涉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是探讨灵魂的构成物质。有一些异端物理学者提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物理学上有很多推测得来的证据,因为虽然人类可以依赖物理法则和规律预言它的存在,但人类的科技力量不足无法验证,包括很多种高能粒子等),本身携带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障碍,就是说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中进行移动。这种推论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的特异***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无序***时空移动。我们头脑中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称之为信息,虽然现在还无法搞清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但却可以肯定脑电波对它有一定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或是脑内意识活动。而这种粒子平时就大量散播在我们周围的空间,当然也存在于我们的脑内。正因为它的特***,我们才可以接收到外来信息进行思考、记忆、回忆,还有遗忘。所谓遗忘就是一部分带有信息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部的意识空间。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诱发这种粒子间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许与我们的脑电波及其他脑内化学物质有关。但是,当我们的脑死亡后就会有大量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中的记忆区。由于尚不清楚这种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无法解释和推算它们的游离比率。在机率很低的情况下,这种粒子在游离之后仍然保持着它在原来在人脑中的排列***状,换言之也就是保持着这个人(已经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记忆。当它们在遇到新的结合目标(另一个人的脑)并结合之后,在这个人是新生儿(没有已经形成的记忆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格的转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回或夺舍。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在结合后保持着潜伏状态到一定时间才突然觉醒,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记忆已经形成的人身上结合后觉醒,使其丧失原有人格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是无时无刻都会与这种粒子结合,比如我们突然冒出个怪想法,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些词句……甚至是做梦和预言等现象也都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即视感也可以这样解释。
⑧时空错乱。举个例子:你需要一个工具,但满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过了一会儿或一段时间,这个工具明明摆在平时放它的地方。用爱因斯坦的观点解释,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时空,每个时空都按照一般的规律运行着,他们是平行的,一般不会有交叉,只是有时间的先后,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时空交叉,即时空错乱,这是就会发生工具消失的情况,例如一把钳子没了,转眼它又在哪儿了,也就是谁说,钳子暂时到其他的时空转了一圈,这个时候正让你碰上,当然,这样的巧合还是很少的。人也一样,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交叉,也就是说,你有很短暂的时间进入了未来时空,很快又回来了,假如你在未来时空用钳子修了一辆自行车,你回到现在的时空后,还要进行同样的动作(修自行车),但你的记忆里已经存储了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觉这件事,这个景象好像在哪里经历过。这和年龄与其他经历没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5
即视现象又称即视感,就是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远未让人满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

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第2个回答  2009-04-15
似曾相识

科学家用纯心理学的方法制造出“似曾相识”(déjà vu),为理解这种令人困扰的神秘感觉提供了新的佐证,并可能影响有关人类记忆的基础研究。

小时候的某天,我拿到一期最新的杂志,翻开之后忽然有种奇特的熟悉感:那版式、封面、文章都像是看过的,虽然不知道是在哪里,我甚至能够“记得”其中一张植物图片的具体细节和说明文字。是梦里见过,还是预感?我的理性立刻否决了超自然的可能(有意思的是,那是一本科学杂志),倾向于认为是一种错觉。——如果你觉得我这篇文章看上去也怪眼熟的,心想“作者又在炒冷饭糊弄人”,请相信,你的感觉跟我要讲的似曾相识不是一回事。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作为本文主题的“似曾相识”(déjà vu)专指那种确实从未经历的事物给人的熟悉感。

一见如故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世间男人看见美女时大都会无师自通地说“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不过前者是木石前盟所系,后者无非搭讪的借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曾经在面对某些(可能毫不重要的)事物或场景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感,觉得面前场景极为熟悉,每个细节都曾有印象,甚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想不起来上次是什么时候经历过了。这种令人茫然的感觉通常只持续几秒,当事人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实际上自己从未经历过。

根据不同调查,大约50%到90%的人一生至少有过一次类似体验。它在各种年龄段的人身上都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相对更多一些。人在紧张或劳累的时候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这种面对全新事物的熟悉感,在学术上称为déjà vu,源自法语的“曾经见过”。这个词于1876年由法国生理学家Émile Boirac首次使用,一百多年来,相对于其它研究课题,人类对此现象的理解并没有太大长进。

与似曾相识相对的,还有一种“旧事如新”(jamais vu)感。明明是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当事人却觉得从未见过,异常生疏。旧事如新看上去并没什么可奇怪的,脑子不好使、忘性大也是有的嘛。似曾相识看上去就神秘多了。许多有过似曾相识体验的人都认为,这种感觉可能源自某种预知力,或者是前世的记忆残留到了今生。

科学家当然不会满意于神秘解释,一直试图寻找其中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种感觉虽然普遍,但究竟在普通人身上很少发生,当事人在发生之前也全无预感。对于需要大量证据支持的科学研究来说,这确实让人为难。科学家只能靠收集人们对此类体验的复述,其鲜活、准确程度虽不理想,但聊胜于无。

似曾相识感并不是幻觉,也不是精神分裂等疾病导致的错误记忆。患有颞叶癫痫的人会经常有类似体验,例如日本的一名年轻患者总觉得自己是在重复经历生活与婚姻中的某几年,绝望得几次试图自杀。这种体验与普通人的似曾相识感并不相同:患者坚定地相信眼前的场景曾经出现过,而普通人在短暂的迷惑后会马上明白这是不合理的。不过这种现象显示,似曾相识可能与颞叶部位偶尔运作不正常有关。

虚假的熟悉

以前人们也曾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似曾相识感,不过手段有点“厉害”。199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用电极刺激颞叶可以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2001年又有人报告说,三环癸胺(一种抗病毒药)和苯丙醇胺(去甲麻黄碱,一种血管收缩剂和兴奋剂)联合使用时,会导致人反复产生强烈的似曾相识感。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06年7月20日报告说,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系的Akira O’Connor等人用另一种方法制造出了似曾相识。研究人员给18名受试者展示24个普通单词,然后对受试者进行催眠,告诉他们:如果接下来看到带绿框的词,他们会清楚地知道这是刚才见过的一个词,并且记得上次看到时它的视觉形象;如果看到带红框的词,他们会觉得熟悉,虽然说不清楚上次看到它是什么时候。

在解除催眠状态后,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看一系列单词,每个词都带有红、绿或蓝色框框(蓝框是用作对照的,催眠时没说蓝框有什么含义)。这些词有的是受试者前面看过的,有的是新词。受试者被要求判断哪些词是前面看过的,用0到100的分数表达确信程度。结果,18名受试者中有10人报告说,某些带红框的词(实际上是新词)给自己一种特别的熟悉感,虽然不能确定前面是不是看到过;其中5人说,这种感觉非常像是似曾相识。

人对某一场景产生熟悉感,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步,大脑在记忆库中搜索,看看以前是不是见过这个场景。如果搜索结果是“见过”,就进入第二步,大脑的另一部分将面前的场景识别为“熟悉”。O’Connor这个有趣的实验显示,这两个过程是可以分离的。研究人员通过催眠来直接触发第二步,使受试者对实际上并未见过的事物产生熟悉感。如果这种感觉确实是似曾相识,它将帮助查明其根源——对于似曾相识的成因,目前有多种假说,尚无确定的答案。

记忆错误

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记忆不可靠,但它真的并不完全可靠。人们为了往事的真相而吵架,各执一词骂对方说谎,其实有时可能并没有人在有意说谎,只是各自记得的东西不同,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记忆与真实情形有所出入。

我们的大脑不幸地无法区分真实记忆与虚构内容,在没有确切旁证的时候,这简直是糟糕透了。许多实验显示,恰当的诱导手段可以给人“植入”虚假的记忆,使人认为那是真切发生过的事,甚至能使人真心忏悔自己其实并不曾犯下的罪行。与此相比,制造出一点没根据的熟悉感,实在是小事一桩。

一种以弗洛依德理论为基础的学说认为,似曾相识感是人在回想被压抑的记忆时产生的。人经历过某种不愉快的事件,有关的记忆被压抑了。此后再遇到类似情形时,人无法清楚回想起原来的经历,但能感到曾经有这么一件事,因此产生古怪的熟悉感。在20世纪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此后又有人提出,似曾相识并不一定源自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人所熟悉的就是当前场景,只是有关信息从不同神经通路在大脑中汇总时偶发的时间差。1963年的研究曾发现,大脑左半球颞叶部位负责在时间上对来自各条线路的数据进行精确汇总,视觉信号会分两次到达左脑颞叶,一次直接传送,一次是经过右脑绕过来,两者相差仅几毫秒。通过右脑绕路的信号有时会延迟,产生时间差,颞叶就会把视觉信号判定为以前曾经看到过的。

这种观点相当流行,曾经出现在著名小说《第22条军规》里。但O’Connor新近在一位盲人身上发现似曾相识现象,如果得到进一步确认,这将意味着似曾相识不一定与视觉信号有关。

不过,颞叶在似曾相识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点是确定的。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等许多与记忆有关的重要部件位于颞叶区域。199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海马使人能够回忆往事,而海马旁回负责区分熟悉与陌生。后者在作出判断时并不需要读取记忆对某一事件的完整记录,这或许就是O’Connor等人成功地制造出似曾相识的基础。——没有神秘,没有预知,没有前世今生,只是大脑复杂精妙的运作偶尔出了一点小岔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5745/
第3个回答  2009-04-15
正常的即视现象,几乎人人都有,没事的,放心

即视现象又称即视感,就是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但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远未让人满意。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你可以百科一下“即视现象”
第4个回答  2009-04-15
我好有过.甚至做梦的时候还一边告诉自己,这个梦我以前做过
这是人的记忆的一种重组能力,它可能把你在书上看过的电影上见过的重组在你自己的身上,让你觉得自己曾经经历过
虽然明白这一点,我倒宁愿相信也许我曾经经历过.人,毕竟是这个世界上了解最多又是最神秘的生物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