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传统庙会时间表

传统庙会时间表 俗话说是过唱 懂得详细回答 拿分

龙城的庙会从初一开始,次第开演——"龙城盛世和谐太原"民间文化庙会、"晋之韵"民间文化庙会、"奥运之光"彩灯艺术展暨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直叫人目不暇接、乱花迷眼。闲话休讲,咱抬头迈步,走起来,瞧热闹去……

"龙城盛世 和谐太原"

时间:2月7日—2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至十六)

地点:卧虎山动物园内

门票:10元

看点:动物园里的庙会,少不了动物来唱主角。孩子们最喜欢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等,还有各种珍禽异兽——不只抛头露面,还要"粉墨登场",发挥特长、展现才艺。魔术、杂技、变脸……民间艺人们少不了要花费功夫,跟动物们"抢票"。不过,时不时休息一下眼睛,小吃、游戏遍布各处,别饿坏肚子。

内容:

观动物:公园可爱的国宝大熊猫、调皮的金丝猴、稀世罕见的丹顶鹤、珍贵优美的绿孔雀、勇敢善斗的褐马鸡、体型粗壮的扭角羚、矫健敏捷的金钱豹、强悍凶猛的东北虎、威武的亚洲象、善于奔跑的蒙古野驴、被视为"神鹿"的白唇鹿、俗称"四不像"的麋鹿等。

赏美景:鸟语蓝天(鸟禽区)、热带亚热带动物区、花果区(灵长类区)、自然山林、草原风情(食草动物区)、服务休闲区、科普教育区。

品美食:朝鲜打糕、香港撒尿牛丸、印度飞饼、新疆羊肉串、云南过桥米线、天津小笼包、河间驴肉火烧……

玩游戏:草船借箭、扣盆表演、真功夫沙包、高空蹦极、投篮比赛、套圈游戏………

猜灯谜:会场上万盏灯谜有奖竞猜。

看表演:川剧变脸、吐火、东北二人转、山西社火、吴桥杂技、北京天桥杂耍、激情现代舞、流行歌曲、魔术表演、山西划旱船表演、腰鼓、安徽黄梅戏、河北梆子……

博大奖:游客凭门票还有机会获得大奖

"晋之韵"民间文化庙会

时间:2月12日——22日(农历正月初六—十六)

地点:万柏林区省博物院北侧广场(滨河体育中心正对面)

门票:8元

看点:"晋之韵",顾名思义,庙会的内容酝酿于晋文化的深厚底蕴中,以民间、民俗元素为主,延续中国传统年文化、发扬三晋民间文化艺术,同时,融入现代娱乐元素。庙会主打五个亮点:"怀旧"、"休闲"、"趣味"、"文化"、"和谐"。古典的门市、翻飞的幌子、久违的吆喝、喷香的味道,民俗工艺品区迎风转动的风车、噼啪的琉璃咯崩声,景观区古朴的磨盘、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棒子,人们将恍如回到儿时"过大年"的甜美场景……

内容:

文化长廊:中国传统年文化展示、山西民间春节习俗展示、三晋特色民间手工艺介绍等。

传统名吃品尝区:稷山麻花、石头饼、太谷饼……涵盖三晋民间特色小吃的绝大部分种类,以及我国各地特色名小吃。

民间游艺活动区:摇曳的秋千、老旧的洋片,还有童年的"玩伴"陀螺、铁环等等,种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既娱乐又健身,让游览者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参与互动,给春节增添趣味儿。

民俗工艺品销售区:面塑、剪纸、年画、陶哨……带着浓厚山西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让人们认识、了解山西省优秀的民间艺人和工艺,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绝活演示区:主要有太原莲花落、数来宝、东北二人转、民俗戏曲表演等,分作舞台绝活、民间艺术表演两个区域。舞台绝活每天上、下午各两场,每场1个半小时;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表演,隔天交替演出。

传统景观展示区:主要是表现民间丰收、喜庆、祥和气象的磨盘、庄稼果实的模拟物等,配以体现节日喜庆气氛的人偶表演,突出文化性和娱乐性。

提示:有6路公交车到达

太原"奥运之光"彩灯艺术展暨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

时间:2月6日 (农历腊月三十)——22日 (农历正月十六)

地点:尖草坪西村中华傅山园

门票:白日不收门票;晚上门票为10元

看点:凝聚东方文明的传统庙会,与浓缩西方文明的奥运会,在这里聚首——"奥运之光"灯会作为北京奥组委特别授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相得益彰。这也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进一步打造傅山文化品牌的行动。

内容:

2月6日(农历腊月三十)——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六)

"奥运之光"大型彩灯展示

"我与奥运"青少年动漫彩灯展示

"游傅山园、挂转运灯"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零时敲钟祈福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9时祭拜傅山

2月9日(农历正月初三)——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六)

"龙腾虎跃闹新春"民俗表演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四)——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六)

"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趣味活动

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六)

民间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八)、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五)

"放同心灯、订金鼠婚"爱情嘉年华和"喜迎奥运、相约傅山"民俗集体婚礼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晋中票号兴旺,商业发达,中路梆子的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班社和演员。不少爱好戏曲的豪商巨贾,出资邀请著名艺人组成实力雄厚的“字号班”。一些文人也参加了戏曲活动,如太原北后街“字号班”。一个研究晋剧的艺术团体。民间“闹票”、“打座场”等演唱活动更为频繁。晋中平原及东西山,民间迎神赛会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这些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此外,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添仓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等。

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0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