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地铁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10月27日,据北京地铁公司及京港地铁公司消息,地铁1号线22座车站、新宫站5座大客流车站,已完成AED配置工作,每个车站1台。

10月27日,据北京地铁公司及京港地铁公司消息,地铁1号线22座车站(除未开通苹果园站外),及4号线北京南站、西单站、角门西站,大兴线西红门站、新宫站5座大客流车站,已完成AED配置工作,每个车站1台。

所谓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自动监测心率,在必要时通过电击让心跳恢复正常,具有心肺复苏无法替代的功能,可极大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地铁公司发布的图片显示,1号线内的AED设备为亮眼的橙色,基本上都放置在地铁站厅层(闸机所在层),非常醒目。4号线已安装的AED设备都放在了站台层(列车所在层),颜色为白色,部分车站的AED设备放在了白色背景墙前,不是特别显眼,比如西单站。

1号线天安门西站,图片来源:北京地铁

4号线西单站,图片来源:京港地铁

北京地铁表示,后续还将根据车站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推广,正邀请包括红十字会等机构,协助制定在地铁线路安装AED设备的布设方案。

根据规划,年底前北京还将完成4号线全线,2号线、13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线路全部车站的AED配置工作。

到2021年底,北京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将完成AED配置,届时设备覆盖率将达到84%。

到2022年底,剩余的5条线路——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也将完成AED配置工作,届时AED将覆盖北京所有地铁站。同时,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

虽然AED在使用时有语音提示,被称为“傻瓜式”操作,但没有用过的人依然会有所担忧。为此,地铁运营企业将对员工进行AED培训,到2022年底,预计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将达到80%以上。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

此前,上海和深圳地铁已经安装AED设备。北京地铁布设AED后,四个一线城市仅广州地铁没有AED。广州地铁客服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正在做试点安装AED的准备工作。

根据不完全梳理,在内地3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20个城市的地铁站内配备了AED,占到总体数量的一半多。20城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东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青岛、大连、苏州、长沙、南宁、合肥、兰州、重庆、成都、长春、徐州。

不过这些城市中,并非所有地铁站都配了AED,大部分城市只是在少量站点配备。做的最好的是深圳、南京、徐州,这三个城市在所有地铁站都配了AED设备。

为确保AED设备的及时、有效使用,各地铁车站的AED设备均放置于车站显著位置,并设有明显的指引标识。AED上张贴使用说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同时,地铁运营企业编制了轨道交通AED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并会同厂商共同细化AED设备日常管理、检查维护、使用流程等具体事项,确保AED设备保持良好状态并在乘客意外事件救助中发挥作用。

除了增配设备,这些AED设备将会纳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的联通,急救调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设备的定位及状态,下一步将汇总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所有AED设备的联网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AED地图,便于市民第一时间获悉周边AED设备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理论上,谁都可以使用AED,没有资质的门槛,当然我们推荐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使用。”他说,遇到突发情况时,市民首先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通知地铁的工作人员,由他们启动相应的急救程序。

这些AED设备都会放置在有工作人员值守的区域旁,目前,他们已经开展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实施抢救,效率会更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近年来,地铁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生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而资料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把AED称为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急救神器”呢?AED(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缩写,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设备。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是针对以下两种患者而设计的: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的电活动处于严重混乱的状态,心室无法有效泵出血液;心动过速时,心脏则是因为跳动太快而无法有效打出充足的血液,通常这种室性心动过速最终会变成心室颤动。若不尽快加以矫正,这两种心律失常会迅速导致脑部损伤和死亡。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即降低10%。
操作AED比学心肺复苏更简单
据了解,AED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时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掌握使用方法。
“AED为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提供了可能,AED是全自动的,只要稍加宣传一般人都能使用,如果AED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广泛的使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120北京急救中心的专家介绍,AED不仅是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
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它可以经内置电脑分析和确定发病者是否需要予以电除颤。除颤过程中,AED的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使操作更为简便易行。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认为,学用AED比学心肺复苏更为简单。
据了解,我国现在心脏骤停的病人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并不是技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到位。基本上除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有所了解。而发生心脏骤停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等到医生赶到基本上都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
四步教程助你拥有“救命神技”
使用AED电击可以让致命性心律失常终止(如室颤、无脉性室速等),之后再通过心脏高位起搏点兴奋重新控制心脏搏动,从而使心脏恢复跳动。本报记者从120北京急救中心了解到,操作AED具体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开患者仰卧,AED放在患者耳旁,在患者一侧进行除颤操作,这样方便安放电极,同时可另有人在患者另一侧实施CPR。接通电源:开电源开关,方法是按下电源开关或掀开显示器的盖子,仪器发出语音提示,指导操作者进行以下步骤。
第二步:贴安放电极,迅速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锁骨下方),另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上缘距腋窝7cm左右,在粘贴电极片时尽量减少CPR按压中断时间。若患者出汗较多,应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干皮肤。若患者胸毛较多,会妨碍电极与皮肤的有效接触,可用力压紧电极,若无效,应剔除胸毛后再粘贴电极。
第三步:插将电极贴片导线插入AED主机。分析心律:急救人员和旁观者应确保不与患者接触,避免影响仪器分析心律。心律分析需要5-15秒。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
第四步:电按“电击”键前必须确定已无人接触病人,或大声宣布“离开”。当分析有需除颤的心律时,电容器往往会自动充电,并有声音或指示灯提示。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第一次点击完成后,立刻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电极片需一直贴在患者身上,每两分钟左右,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
值得注意的是,AED不会对无心率、心电图呈水平直线的伤者进行电击。有部分患者因其心脏基础疾病可能在除颤后无法恢复心跳,此时自动体外除颤器会提示没有除颤指征,并建议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第2个回答  2020-11-15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该“救命神器”。

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危及生命事件时,在救命的“黄金四分钟”内,正确使用AED和实施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目的。

第3个回答  2020-11-15
月 29 日下午 13 时 50 分许,北京地铁 2 号线一名男性乘客心脏病突发,于和平门站开往前门站区间倒下。经群众、地铁工作人员、急救人员抢救无效,14时57分被宣告死亡。13 时 50 分,该乘客在地铁上倒下后,仍有微弱呼吸,经群众现场紧急救治之后,该乘客于前门站被地铁工作人员用担架从崇文门站车厢内抬出,移至地铁出口闸机处等待 120 急救人员救助。随后,地铁站工作人员听从120急救人员电话指导,对该乘客进行简单的心肺复苏治疗,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该站没有AED紧急救助装置,但多个地铁站工作人员做过紧急救助培训,开始轮流对患者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地铁工作人员拿出的紧急救助包中,没有人工呼吸一次性面罩,多个工作人员仅以普通包扎纱布相隔,对乘客进行人工呼吸。乘客晕倒约 20 分钟后,120 抵达现场,急救人员现场用设备对乘客进行紧急救治,并按压。14 时 14 分,急救人员用担架将患者用担架抬进救护车进行抢救。14 时 57 分,该乘客被宣告死亡。该男性今年 61 岁,患有扩心病。近日,其与爱人从辽宁来到北京的医院看心脏病。他的爱人告诉记者,他们刚从医院看完病,开了八个月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病发前,两人乘坐地铁 2 号线打算到北京站乘坐火车回老家,「他出了医院,一口药还没吃,一句话还没和我说,就走了。」
第4个回答  2020-11-15
北京地铁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这是一件很有必要和意义得好事。这样有一些突发疾病就可以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关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