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字加一笔是去。
释义:
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向。从成都~重庆。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世。~职。~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字源演变
“去”字可能有两个来源。其一,象形字。像盛器,下体之“口”像器,上体之“大”像盖儿,是“凵卢” (𥬔𥰠)一词的象形初文,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参见“凵”字条)。其二,从大从口,结构之意不明,词本义未知(学者或视作以“开口”为义的“呿”字初文)。
以上二字在商周时代已经混同一形。至西周中期,二元混同的“去”字下体“口”已多省去上横而成“凵”形,至东汉,变作三角形,进而变作“厶”形。
“去”字上体的“大”形,在战国楚系文字里中竖讹断,成为上下相叠的两个“人”形,这在秦简及西汉马王堆、银雀山简帛中都有表现,但秦后隶变的主流形式是把“大”形变作“土”形。《说文》:“去,人相违也。”违离、离开义使用频率高,占据了混同合一的“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