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9.3分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好看在哪?

如题所述

《经典咏流传》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用“和诗以歌”的方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的清流综艺,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语言文字对全世界的影响。

“就像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波折、那些困难。我们能够感受到,冲在前线那些身穿‘明光铠甲’的人们,跨越千年之后,完成的仍然是同样的使命。这个时代在呼唤英雄,但是英雄并不遥远,也许就在身边,也许就是你自己。”在主持人撒贝宁的介绍中,一场宏大且细腻的关于英雄的经典传唱,如约而至。

王昌龄笔下的豪迈气概、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王维极致的浪漫主义与爱国热情……古典诗词与现代旋律共同谱成一首首“英雄赞歌”,在近日开播的第四季《经典咏流传》中被唱响。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不仅收视率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前列,3D音乐视频全网播放量更是逼近1000万,主话题阅读量突破50亿,引发观众热议。

作为央视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前三季通过流行音乐赋予古诗词全新面貌,让不少人感慨,或隽永或激昂的词句在当代旋律中,仍能给人以感动与鼓舞。全新升级的第四季将“诗词”和“英雄”结合,让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视角相遇,唤起中国人血脉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

“致敬英雄”成为《经典咏流传》的新主题,围绕经典传唱和英雄故事之间的关系,润物无声地传递、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爱国精神和英雄情怀。通过抒写从古至今的中国英雄,铺陈出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图景,于细腻处致敬伟大历史,找到了电视节目致敬英雄、献礼建党百年的破题关键。

节目总策划、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许文广介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中华民族数千年从未断流的文脉当中,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从来就是我们最昂扬的底色。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回望百年峥嵘岁月,传唱千年经典篇章,为时代画像,向英雄致敬。围绕这一立意,本季节目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与创新。”

在第一期节目中,所有的诗词歌曲在家国情怀的英雄气概之上,又延伸出不同的角度。不管是刘邦在《大风歌》中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惆怅,还是陈辉在《为祖国而歌》中写出少年对祖国献身的毅然决然,或是毛泽东通过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道出革命者之间真挚的浪漫与柔情,都以不同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英雄的崇高品质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依旧用高品质内容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将表演中的知识点、情感点放置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脉络中进行延展,用“英雄”扩展了传唱的深度,更打造出一个个行业范本。只要坚持创新,传统文化不仅能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源泉,也能成为我们找寻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的核心载体。

正如康震所说,“英雄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普通人;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敢于献身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兄弟姐妹。”

对英雄内涵的多元理解,构成《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丰富底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5

经典咏流传栏目很受大众欢迎,文化高文化低的人都喜欢,我身边的朋友多在六十以上八十以下,有军人有警员,有干部有老师,有高干也有工人,这个节目的播出必看。不仅自已看还会动员老伴一起看,有时发微信或打电话提醒朋友及时观看,第二天溜湾还要议论一番,还有的朋友把传承的经典也学会了。

《经典咏流传》是我很喜欢的一档节目。

首先,我非常喜欢主持人撒贝宁,他不仅博学多识,而且百变多怪,既可以在《今日说法》里一脸严肃地为我们普及法律知识,又可以在《明星大侦探》里放飞自我,成为我们那个笑容贱兮兮的“芳心纵火犯”,在不同风格的节目里,他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将个人风格切换到节目对应的风格。这么一个多才又幽默的主持人,怎么会有人不喜欢?



会注意到《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就是在搜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时发现的。撒贝宁主持过的节目非常多,然而我在看到《经典咏流传》的介绍时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这是一档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节目定位对于一直喜欢国风文化又喜欢听歌的我来说,简直太对口味了,当即就点开来播放。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期第一首就是流量小生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接着第二首是老艺术家杨洪基先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当然后面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只不过播放顺序是记不清了,里面有让我感动落泪的《苔》,有让我热血澎湃的《真英雄》,还有回味无穷的《别君叹》等等好的作品。


这些歌,有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名著的影视主题曲,有的是经典热歌与古诗词的强强结合,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别有风味的演绎。   

一首首歌,一段段表演欣赏过后,再听着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等四位鉴赏团老师各具特色的鉴赏品评,还有经典传唱人对歌曲背后故事或创作背景的阐述,无疑都是一次次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节目采用这种“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又请了老中青三代中各具代表,受观众喜爱的歌手与明星来进行演绎,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这样不仅能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前来观看,又向更多的人普及了文化知识,弘扬国风经典,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这是一档非常优秀的节目,一档属于我们自己国家传统文化传承的节目。

优秀并不代表完美。节目也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瑕疵与不足。比方说,观众点亮红心这个环节就显得有些鸡肋,不知作用为何。还有就是部分表演嘉宾点评时讲得不到位,草草了事,也许是节目时长所限,没有进行过多专业的品鉴与解读,这点难免让人遗憾。

然而,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能否认这是一档足够用心,足够好的节目。


有创新的文化,才更有生命力,故步自封绝对不应该,不要害怕与抵触创新,我们的文化,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尝试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雅俗共赏,这一点是《经典咏流传》的初心,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希望文化经典可永流传!   

第2个回答  2021-02-05

自第一季开始,央视综合频道的《经典咏流传》就做出了从“以播出为中心”到“以传播为中心”的理念升级,它将传统的内容思维上升到了产品思维,将创作视线贯穿到内容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创意策划、到生产制作、到传播推广,都致力于让经典活起来、火起来,而且不是火在一时,更要火得长久。

这些年来,虽然以文化为破题点的节目创作迎来爆发,但是真正深入人心、搅动热度的并不多见,像《经典咏流传》这样以文学嫁接音乐的文化创新,难度之大更是可想而知。但是,节目扎扎实实造就了经典的再次流传,除众多音乐作品在网上获得大家热情的收听、转发、讨论之外,相关内容还入选了中学教材,成为全国游泳冠军决赛现场的伴奏音乐,“和诗以歌”更被作为五一各地旅游的热门主题,裂变成各种形态,持续激发着人们对经典的亲近之心。

第一,节目紧扣“经典”进行创新,注定了它生产的不是消遣品和快消品,而是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多意义和价值的耐用品、营养品,具备重复收看、主动分享的收视特征。

从媒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经典的魅力来自于它所蕴涵的人类的情感母题和文化基因。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今天的人们和几千万年前狩猎时代的原始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借用郑也夫先生的一本书名就是“神似祖先”。我们不要光看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实人类的七情六欲,人类的爱恨情仇,千万年间并没有什么变化。人们很容易关注那些飞速变化的东西,而容易忘了关注那些变化不大、但是重要又永恒的东西。

第二,节目积极运用新技术“重新生产”经典,积极变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

很多人都说,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经典咏流传》给我们示范了另一种态度,那就是勇敢拥抱变革的时代,促使节目“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

就像历史学家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经典既蕴含着人类千万年传承的情感母题与文化基因,经典又必须不断地被赋予当代性,被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重新生产”。

选择王昌龄笔下边塞诗的还有说唱歌手董宝石。《从军行》中磅礴的诗词与大气的说唱词无缝衔接,把边疆战士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军队、强大的斗志是边塞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康震这样解读。唐宋甲胄复原团队受邀将一组唐代战士的铠甲造型呈现在舞台之上,重达30多斤的战甲、5斤多的头盔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不易。

诚如主持人撒贝宁所说,边塞诗的时期虽已远去,但边塞仍在。诗中壮士们一心保卫祖国的心愿和与当今边防战士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并无二致,他们日复一日巡走着同样的路线,正是为了牢牢守护住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希冀。

第3个回答  2021-02-05

王昌龄笔下的豪迈气概、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王维极致的浪漫主义与爱国热情……古典诗词与现代旋律共同谱成一首首“英雄赞歌”,在近日开播的第四季《经典咏流传》中被唱响。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不仅收视率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前列,3D音乐视频全网播放量更是逼近1000万,主话题阅读量突破50亿,引发观众热议。

作为央视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前三季通过流行音乐赋予古诗词全新面貌,让不少人感慨,或隽永或激昂的词句在当代旋律中,仍能给人以感动与鼓舞。全新升级的第四季将“诗词”和“英雄”结合,让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视角相遇,唤起中国人血脉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

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是华夏文明最昂扬的底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过去的2020年,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首先会想到“英雄”这个词汇。是的,这一年,我们生活在无数平凡的英雄中间,觉得充满勇气、信心和力量。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从来都是华夏文明最昂扬的底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一季节目直接以“致敬英雄”为主题,将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岁月经典“和诗以歌”,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一期的节目现场,有一张特别的照片尤为引人关注。这是由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拍摄的月球高清大片,画面上,已经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采样器清晰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在月球表面成功地展开。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太空之旅的嫦娥五号带着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再度勾起国人内心对明月的独特情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所作《水调歌头》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这份愿景,歌手张韶涵以一曲《但愿人长久》,用最经典的旋律诠释最美好的情感。歌曲唱罢,文昌航天发射场助理工程师崔艺晗与现场连线,95后的她正是嫦娥五号发射前在转运现场身着汉服、被网友称为“航天嫦娥”的姑娘。“自古英雄出少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过前辈传来的接力棒,正成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顶梁柱。被问及最大的心愿,穿着佩戴国旗工作服的崔艺晗回答:“希望我国每一次火箭发射任务都能圆满成功。”

第4个回答  2021-02-06

比起近些年来大火的综艺类型节目,我觉得像《经典咏流传》这样的节目才应该真正的大红大火,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典咏流传》虽然在名字上起的有点太随便,但是在节目设置和定位上却是发扬了央视的讲究和格调,依旧是近几年火的不行的诗词类节目,但是将一成不变的背诗改成了有点娱乐性质的唱诗,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古诗配上现代音乐,再邀请嘉宾将它唱出来,这感觉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的枯燥和无聊了,而在固定嘉宾的搭配上,节目组显然也是颇费心思。

《经典咏流传》虽然在名字上起的有点太随便,但是在节目设置和定位上却是发扬了央视的讲究和格调,依旧是近几年火的不行的诗词类节目,但是将一成不变的背诗改成了有点娱乐性质的唱诗,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古诗配上现代音乐,再邀请嘉宾将它唱出来,这感觉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的枯燥和无聊了,而在固定嘉宾的搭配上,节目组显然也是颇费心思。

经典的古诗文和现代的音乐结合不错。

现在的电视节目都是要走上创新这样一条路。即使是与诗词之类的传统文化挂钩,我们也必须要在节目的创新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比如这里和大家探讨的《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如今的的传统文化的节目已经不单单指通过讲解就类似于这种朗诵的东西,这样子其实吸引不了多少观众。但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现在的人即使他们对于诗词之类的东西接触的不是特别广,但是在听音乐方面还是愿意花一些时间的。在大年初一播出的第一期节目,虽然说收看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评价还是特别高的。

很多年轻人也许他们开始收看这档节目,只是因为他们的偶像也在节目当中演唱歌曲。但是当他们真正的接触到这档节目的时候,就可以领略到其中的无穷的魅力。

《经典咏流传》虽然在名字上起的有点太随便,但是在节目设置和定位上却是发扬了央视的讲究和格调,依旧是近几年火的不行的诗词类节目,但是将一成不变的背诗改成了有点娱乐性质的唱诗,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古诗配上现代音乐,再邀请嘉宾将它唱出来,这感觉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的枯燥和无聊了,而在固定嘉宾的搭配上,节目组显然也是颇费心思。

主持人撒贝宁,自从离开央视主持网综之后,直接放飞自我,但是这么多年主持《今日说法》的功底还是有的,能逗比能稳重,有内涵还能说段子,这简直就是代表了《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定位啊。

在《经典咏流传》中进行了改良,除了邀请知识界的大咖,博导和院长们还有庾澄庆,曾宝仪这样的歌手,年轻主持人,这样的搭配老少皆宜,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