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悠闲生活的诗句

如题所述

关于种菜悠闲生活的诗句如下: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2、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须臾彻案呼茶碗,盘箸何曾觉寂寥?——宋·陆游

3、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宋·苏辙

4、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宋·苏轼

5、町畦纷接壤,灌溉细穿渠。坐待佳蔬长,应须恶草除。向来师老圃,此去遂间居。绕屋扶疎处,兼寻种树书。——宋·虞俦

6、行尽清溪到敝庐,绕篱黄蝶半畦蔬。频年学圃休相笑,千古英雄亦荷锄。——明·何巩道

7、林泉萧瑟是谁家?人去庭空感物华。病树有枝巢贱鸟,荒池无水俸私蛙。黄枯秋圃公孙橘,红瘦春篱姊妹花。头白园丁更惆怅,残畦种菜老生涯。——清·丘逢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8

种菜悠闲生活的诗句如宋北诗人苏辙的“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原文】

种菜

苏辙〔宋代〕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译文】

早已种下的春季蔬菜因为干旱而不生长,园中用于打水浇菜的瓶罂四处乱放。
菘葵等蔬菜因为天气太热都没有发芽,仆人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饱饭?
总是有人追逐节令做事,可是,天公不作美已经很久没有下雨,根本没办法耕种。
天天在家里待着,厌烦这日子怎么这么长啊,想看年华染在菜茎上。

【注释】

汲水:打水。
瓶罂:指小口大腹的陶瓷容器。
菘:古时对白菜类蔬菜的通称。
僮仆:仆人。
耘耕:耕地和除草,泛指田间劳动。

【赏析】

《种菜》是宋代北方诗人苏辙的一首田园诗作。通过描写种菜的过程和种菜者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不佳、劳作辛苦以及希望早日收获的思考和愿望。

诗中描述了久种春蔬却不见生长的情景。这表明了农作物生长受到了不利的气候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干旱缺水等,导致了收成的延误。园中汲水乱瓶罂的描写则突出了缺水的困境,显示了作者对于生活所需资源的渴望。

诗中提到了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却饱食羹。这里揭示了劳作者们的辛勤努力,尽管菘葵还没有出土,但他们依然忍受着肚子饿的困境,持续地工作着。这种对于农民辛勤耕作的赞赏,体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诗中还有“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节令的重要性的思考。农耕需要有适宜的时节和天气,但现实中却常常出现甘雨不来的困境,使得农民的辛劳变得困难重重。

诗人以“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的心情作结。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和渴望食物的迫切心情。他渴望能够看到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期待着丰收的时刻的到来。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农耕过程中的困境和种植者的期盼,展示了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珍惜。通过田园景观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于劳动、生活和希望的思考与感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31

全诗如下: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全诗的解释如下: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词句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