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有担当的例子?

如题所述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千古奇才”,同样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物。

以下是一些关于诸葛亮有担当的例子:

1.独断专行救国危
公元218年,汉中之战爆发,曹操率军攻打刘备。在这场危急的战争中,诸葛亮毅然决定独自前往曹营,以应对曹操可能的进攻。尽管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他依然决心采取这种冒险的行动,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民族危局。

2.密谋火烧赤壁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起草了“连环计”作为火攻的方案。对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制定这个计划中,并没有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而是坚信这个计划一定会成功。结果,赤壁之战中他所提出的火攻计划奏效,帮助了蜀汉军队击败了曹魏。

3.勇斗张鲁
诸葛亮在治理西南地区时,遭到了当时势力最大的张鲁的反抗。尽管张鲁拥有强大的军队,但诸葛亮并没有示弱,而是勇敢地与张鲁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并最终打败了他。

4.三分天下布局长远
在刘备出发征战四方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制定了“三分天下”的计划,并提出了“以文治国、以武保国”的思想。这个计划旨在将中国分成三个部分,以便刘备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它们。尽管这个计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但诸葛亮依然毅然决然地开始行动,展现了他长远布局的担当精神。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担当体现在他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的忠诚、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对自己所信仰的事业的不懈追求上。他相信只有付出坚定的信仰和勇气,才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2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许多担当的例子,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七擒孟获:孟获是南方一个叛乱部族的首领,他屡次反叛,被多次征讨也未能降服。诸葛亮深知孟获胆大妄为,若不尽快平定他的叛乱,势必对后方稳定构成威胁。于是他亲自前往南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七次擒获孟获,彻底平定了南方叛乱。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南方,孙权联合刘备组成联军抵御曹军。当时诸葛亮担任刘备的军师,他在赤壁之战中主张采取火攻战术,最终成功烧毁曹军的大量船只,使曹军无法继续进攻,从而保住了南方的安全。

    平定南方叛乱: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南方地区叛乱不断,诸葛亮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南方进行巡视,贯彻了“以德服人”的方针,消除了南方的敌对情绪,使南方稳定下来,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诸葛亮有担当的一面,他以身作则、顶天立地,真正做到了“担当一词重于千金”。

第2个回答  2023-05-1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展现了许多担当的例子。以下是一些关于诸葛亮体现担当的具体事例:

    助刘备建立蜀汉:作为蜀汉的重要支柱,诸葛亮担当丞相之职,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巩固国家的地位。

    提出“出使天竺”计划:在面对强大的东吴和曹魏两个敌对势力的同时,诸葛亮提出了“出使天竺”计划,通过与西南夷族的联合来增强蜀汉的实力。这个计划体现了诸葛亮担当的精神,以扩大国家的外交影响力和军事实力。

    七擒孟获:在对抗南方的蛮族首领孟获时,诸葛亮运用智谋和政治手腕,成功七次擒获孟获,并最终使其心服口服,归顺于蜀汉。这体现了诸葛亮的担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舌战群儒:诸葛亮在与其他群儒的辩论中展现了出色的口才和智慧。他通过精湛的辩论技巧和卓越的思维能力,成功地战胜了对手,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学术领域的担当和才干。

    这些例子展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体现的担当精神,他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奋斗,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巨大努力。

第3个回答  2023-03-27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很多担当的例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曾为蜀汉丞相,一生致力于巩固国家,打败敌人,改善人民生活。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表现在他临终前的遗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种深厚的国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被后人传为佳话。

    临危不惧,保全国家
    诸葛亮在官场上常常面对危机,但他总能沉着应对,保全国家利益。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建议火攻打败曹操,为东吴和蜀汉联盟争取了胜利。在后来的街亭之战中,他面对魏国强大的军队,采用远离正面战场,逐步消耗敌人的战术,成功保住了蜀汉的领土和安全。

    面对挫折,不放弃追求
    诸葛亮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也曾遭遇挫折,但他总能振作精神,不放弃追求。比如在关羽被曹操俘虏后,他曾经哭得失声痛哭,但是随后他立即调整心态,为国家打算,创造了以后的“七擒七纵”之计,最终帮助关羽重回蜀汉,保住了一份实力。

    这些都是诸葛亮有担当的例子,他的事迹和精神为后人所传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12-18
敢于担当是诸葛亮廉德精神的核心。没有担当则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廉德也成为虚言。廉德即为官清廉正直,一心为公,但倘若为官者缺少担当,没有为国为民办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廉德就没有落脚石,廉德的其他内涵如忠诚、干净也无从体现。
诸葛亮不是空谈家而是实干家,是敢于担当,鞠躬尽瘁的为臣典范。诸葛亮少时便自比为管仲、乐毅,立志有朝一日辅佐君王,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27岁提出“隆中对策”,以英俊之才驱驰沙场,联吴抗曹,巧为斡旋,最终奠立三分天下的三国版图,为刘备称帝、蜀国建立立下大功,为进一步兴复汉室打下坚实基础。
南征北伐是诸葛亮一生的最大担当。自担任蜀国丞相以来,诸葛亮的理想与担当便已然超越了年少时的偶像管仲、乐毅,他决心以周公为榜样,以兴复汉室、一统中原为己任,力图建立一番“兴灭继绝”的不朽功业。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激励他投身于崇高的事业追求,提升了他的廉德精神的内涵,成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支柱。公元225年(后主刘禅建兴三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不毛之地。大军深入南方不毛之地,长途跋涉,粮草供应不济,两天吃一天的饭,诸葛亮和将士们备尝艰辛,终于平定安抚了蜀国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为北伐稳固了后防,赢得了民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评价说刘备去世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国虚民贫,“给他留下只有主观努力的一面,他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为治蜀,诸葛亮以身作则,殚精竭虑,舍命工作,事必躬亲。在他的带动下,蜀国君臣敬重,吏治清明,上下和睦,百姓悦服。蜀汉政权一度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繁荣景象。

为早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辅后主十二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强敌,他不惜立下军令状来表明决心:“不效,则治臣之罪。”将北定中原的宏愿扛于一人之肩,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攻祁山,司马懿率三十万众迎击。此时,恰置蜀军轮换,诸葛亮只有八万人,部下认为,应暂停轮换,以壮声威。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装束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对此,士兵很受感动,该离队的要求留下,该服役的奋勇作战,此次,射杀魏大将张郃,击退司马懿。

诸葛亮的担当是儒家廉德品质的具体体现,他为国家统一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全身心付出与投入的忘我情怀,对我们今天以担当精神夯实道德自律,为民族复兴大业而立久久为功之志无疑具有切实的时代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