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义

如题所述

西方经济学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六次理论突破,即所说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发生在古典经济学说中,后四次为现代经济学说史中。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时代背景为海盗式帝国主义,贸易与殖民相联系,它作为一个体系,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基本内容为出口垄断,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控制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干预和参预经济,并对经济进行调节,认为国家财富就是金银,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所以鼓励出口,实行补帖,限制进口,以此扩大贸易顺差,换回金银,金银的积累导致国家财富的增长。但实际执行中却无美妙前景,最终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如法国出口制成品越多,换回金银越多,结果越穷;而英国,反而民富国强。重商主义重点在商品流通领域。
现代经济学只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才开始。时代背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摆脱封建和国家的干预。1776年《国富论》第一次划时代革命。其矛头指向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斯密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经济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农主义对供给和微观重视,第一次创立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重商主义牺牲了消费者而利于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差的后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国民财富,一靠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二靠资本积累,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市场。为增加生产,积累财富,反对国家干预,放任经济自由,经济“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发挥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调节作用,国家只需保卫人民和国家的安全,社会秩序公平等。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创造价值,利润来自剩余劳动,反对重商主义只有贸易、重农义义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微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对需求重视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够精细,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等。
1870年,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现三名学者: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他们三个人,住在不同地方,长在不同国家,但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劳动的消耗量,而是取决于主观评价,进行边际主义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称为”边际革命“年,直到马歇尔最后形成的所谓的”新古典学派“。完全用边际分析方法,利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提出存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劳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决定于边际供求的关系。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定价与资源的稀少性有关。由于稀少有关,因此,对各种产品用途的估价带来效用递减,人和厂商都受着理性行为原则的支配。如个人怎样用有限钱得到最大效用的满足,而厂商利用有限资源设备来得到最大的利润,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古典学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关心剩余产品在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而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所以,从边际主义者到马歇尔,才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体系。边际概念成为关键性工具,效用与消费者需求成为出发点和推动力,关心的是在资源稀少情况下来进行生产、分配,消费。同时他们认为,只要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经济就能达充分就业均衡,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经济危机。总之,他们以主观根据供求而决定价格的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以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来代替古典学派由社会力量决定收入的分配理论;用和谐经济体系代替阶级冲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比古典经济学更合理、更精致,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但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新旧古典经济学偏重于微观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对宏观需求不强,国家也没有掌握足够大的资本实现这种控制,而当它进入国家垄断之后,这种要求和可能都具备了。理论、方法和政策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就是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抛弃“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传统观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自动调节的性质,因而没有充分就业的可能,往往是小于充分就业状态。由于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关心经济总量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行、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强调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是投资部分。只有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产,增加生产。还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为一体,现在宏观经济分析都取自于《通论》的开创,这是凯恩斯在方法论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参预经济调节。所以,有人说凯恩斯又回到重商主义,因为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与重商主义相同。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如存在大规模失业,预算应增加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不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可能会相反
;3、贷币政策如不借助于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正统。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跳了价格分析的限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
上世纪50,特别是60年代后期,出现反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货币学派崛起。其背景是,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滞胀“,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因为按凯恩斯理论,低增长与高通胀不可能同时出现,货币学派自由主义理念抬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其内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所以不稳定,主要原因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大定律影响的总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干扰。核心是货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货币政策最重要,财政政策除了起负作用,不可能影响产出率和就业率。其主张货币稳定、有节制增长,即长期货币政策,除此之外,国家减少支出,不干预私人经济,市场完全、充分发挥作用。现在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收货币主义向凯恩斯挑战的两个思想:1,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2、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书只有100页,便很精炼,思想深刻。书中把生产看作同样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过程,是从基础理论上进行革命。主要影响:1、商品价格反对边际分析,回到李嘉图,再生产周期性循环过程中,用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的方法计算商品价格。2、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联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计算出每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马克思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补充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3、斯拉法的商品价格决定理论,解决了马克思商品价值转形商品生产价格的问题。
在反对凯恩斯主义思潮中,出现了理性预期理论,为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假说由美国经济学者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创,70年代卢卡斯把理性预期理念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研究。他们认为无论凯恩斯主义,或是货币主义,都把理性预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财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公众势必预料到这些政策的后果。如政府试图加快货币增长经济,人们就料到通货膨胀而抬高价格,于是额外的货币更加抬高昂贵的物价而不是导向经济增长,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带有欺骗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欺骗所有人,决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人。以前人都以过去经验来推测预期,理性的是综合更多因素来进行预期,过去仅是一部分因子。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图示
发展阶段
时间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
政策主张
著作
重商主义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安徒万·德·蒙克来田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从流通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古典经济学

重农主义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英国 法国
威廉·配第 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 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魁奈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经济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1830年)
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萨伊(法)
马尔萨斯(英)、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耳、巴师夏、凯里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研究

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1870年)
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门格尔(奥地利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 英国学派)
瓦尔拉斯(瑞士 洛桑学派)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19世纪末期
马歇尔(英 剑桥学派)

瓦尔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产成本价值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欲论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年

1933年

张伯伦、罗宾逊
垄断问题

1939年

希克斯
价值论(提出了序数效用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论:起到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价值与资本》1939年
凯恩斯革命(宏观)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因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
对凯恩斯的解释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12版)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萨缪尔森
库茨涅茨、托宾、哈罗德、索洛
汉森(20世纪40年代理论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奠定新古典综合派的某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

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
新剑桥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

琼·罗宾逊(英)

非均衡学派
(又称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克洛沃(美)莱荣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 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滞涨

弗里德曼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供给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哈耶克

弗莱堡学派(德国)

公共选择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经济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诺斯

新左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瑞典学派

创新理论

熊彼特

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美)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恩(美)

激进经济学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