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比喻什么从老师身上汲取知识

如题所述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直接领路人。传播人类文明、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人们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表现出国家、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企盼。然而这些比喻真的贴切吗
?教师应如何对待这些称谓呢?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看上去很美好但再想想,“园丁”理论本质上,就是认为孩子的本质是不好的,需要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理的对象。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如果作为老师你把自定格为园丁,你就必须考虑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与季节的环境变化,循序渐进地从事本职工作,而最忌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长,还要给植物们人文关怀,使其自由健康成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首七言《无题》一下子就给了教师两个比喻:春蚕和蜡烛。春蚕吃的是桑叶,可是却吐丝不尽,直到生命的终点。蜡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直到烛灭灰尽。用春蚕和蜡炬来描述教师的奉献精神,可是说是很恰当的比喻,很多教师的人生,正是春蚕和蜡炬的人生,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承载起了教育的大业。不过,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着太多的悲壮,悲壮之后还有更多的伤感,隐隐之中暗示着教师的悲剧人生,只有奉献,不讲回报,劳碌一生,终无所得。我认为要做蜡烛就应该既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在从教的生涯中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苏
格拉底强调”教育不是灌输”。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水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如果你认同一桶水理论,那么也应该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
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社会价值的崇高评价。此誉极高,激发了多少教师的豪情,鼓舞着教师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地去“传道、受业、解惑”,塑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灵魂工程师”之誉,教师受之无愧。但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又或多或少会感到此誉高远幽渺,难以企及。如果作为老师你把自己定格为工程师,就不要抱怨没有工程师相称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而应该以“灵魂工程师”的精神风貌,“灵魂工程师”的实际行动,履行“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完成“灵魂工程师”的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把自己定格到哪一个比喻,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它,不要愧对这一称号。需知称号是光荣的,同时使命也是艰
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2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做一名好老师应该有职业之爱。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自己的这份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对待。做一名好教师,还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而敬业与爱学生是分不开的。要爱学生,要让学生喜欢你。二、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有学者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宽阔的科学视野,否则,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渊博的知识能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教死书,死教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要更新观念四、优秀老师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优秀老师应该有着开阔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