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中国提出的问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田园的消失:

城市的扩大,不断吞噬着郊区的乡村,郊区的农民在失地之后,唯一有盼望的就是拆迁了。因为拆迁之后家家户户至少能分几套房,而这个分房的标准很多时候是和建筑面积来衡量的,所以家家户户都争抢着加盖房屋。

城乡结合部是最丑陋的地方,既没有城市的规划,也没有田园的美好,处处彰显的是人性的贪欲。这个没办法改变,只能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至于过渡多少年,这个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态度,可能是数年,也可能是数十年。

二、亲情的淡漠:

我很早就有过一个思考,就是社会越工业化,亲情越淡漠。摒弃伦理,单纯从人的动物性上来说,越工业化,一个人越能只依靠自己就能生存。反之,社会越落后,生产力越不发达,人就越需要抱团。

所以,在工业化的进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发淡漠,小时候玩的很好的表哥表弟就会慢慢淡漠。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理由,还有就是小时候的玩伴之间在这么多年没有太多交流,双方已经陌生,大家在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其他等等。

三、传统的消失:

祭祀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但是,以祭祀为例子的传统也在慢慢消失。前工业化的中国,人们的居住范围大约就已经确定,基本上就在本县内,即便是客居,终究也要有回乡的时候。

这样的环境下,祭祀就显得容易得多。而工业化时代,人们的居住范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以陈老板为例,以后一定就是深圳人了,如果要劳师动众只为回乡祭祀一次,难免不现实。

四、城乡的差距:

太多的人进城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留守乡村。进城务工,带来的是财富的积累,改善了自己家人的成活,而在一定程度上却让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问题。

当城市的孩子在各种呵护之下茁壮成长的情况,留守儿童却只能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度日,不谈别的,首先教育成长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从最开始就远远的被城市的孩子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五、环境的恶化:

雾霾不需要再说了,这个不仅仅是城市的问题,也是乡村的问题。雾霾的成因众说纷纭,但没有人否认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以关中为例,过去城市规模下,燃煤供暖规模也要小很多,释放的污染物自然少。

而乡村在很早之前是根本没有钱买煤取暖的,也许有人会问冬天冷了怎么办?一个词:死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热力公司的燃煤量越来越大,乡村家家户户也烧煤取暖,雾霾来的理所当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1、中国的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

人们有从土地中长出的光荣历史,受到土地的束缚,总会向土地讨生活,靠农业为生。以农业为主的人们世代定居,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地区性强,有孤立和隔膜,人们生于熟悉的社会,终老是乡。

2、为什么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需要?

从空间上来看,文字本身无法完全清楚地表达记下它的人对其赋予的意义,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直接意会从而进行交流,没有文字的必要;从时间上来看,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较为稳定的,世代的经验和历史的记忆可以口口相传,没有必要以文字作为载体。

文字不是乡土社会的产物,乡土社会中的事情日复一日甚为相似无可记载。



扩展资料:

《乡土中国》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

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5
这本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简明来说:一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二是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是有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
第3个回答  2019-12-15
展现了基层中国社会的面貌。探讨了,男女有别,血缘,家族,地缘,差序格局等社会问题。
第4个回答  2019-12-15
最乡土中国提出的问题非常多,一共好几十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