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都村的风景名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6

地都长城,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位于地都村南500米处的城墙岭上,河北与山西省的交界处,全长1.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底宽4米,顶宽1.6米,高3.5米,内填乱石,泥土封顶。此处地势极其险要,西接娘子关,西南与山西固关相呼应,是晋冀交通的锁钥重地。因此修筑时备受重视,不仅设计奇巧,还有重兵监守。在城墙的内侧,还筑有一道高1.8米、厚0.2米的青石白灰勾砌的护墙,遇有敌人入侵时可作为第二道防线。东南端360米城墙的设计很特别,墙体比其它处窄矮,但外面为直面,内侧为斜面,使墙体更加坚固,易守难攻,在古代军事史上极具价值。整个工程采用青石错缝叠压垒砌,白灰勾缝填隙,精细坚固,科学适用,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之成为一道可攻可守的钢铁防线。
封建统治者将地都长城修得如此牢固,是因为由此西行3公里便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口之一,素有三晋门户、京畿屏藩之称的娘子关。娘子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都长城也便成了与之唇齿相依的最后防线。参观了地都长城,再游览娘子关,你才会体验到“京畿屏藩”、“三晋咽喉”的真正含义。明代娘子关在军事上归真保镇管辖,因此,在娘子关砖砌的东门拱形门洞上方镌刻着“直隶娘子关”的题额。 东阁
东阁建于大清康熙丙子(1696年)小春,坐落在村东,坐南朝北。戏楼由戏台、阁、三官庙组成,阁的两 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书“襟山滞河”、“会心”,戏台面阔三间,通面阔6.5米,进深 三间,通进深7.8米,由前后台组成,三层为三官庙,奉供天地人三官,后台屋面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式, 正脊两端有吻,前台为卷棚,筒板瓦屋面,正面有四根石柱,因现砌墙将三根石柱抱住,仅露一根,柱为方 形,四周雕花,中间书“贤奸小传一番排演也春秋”。听老人讲,这个阁下有“避水珠”,即使发再大的洪水,也 淹不了村子。1966年绵河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小小的河道每秒流量达到了4950立方米,也未到其脚 下,从而映证了之前的传说。
阁下是行人通道。内面阁上是戏台。戏台上还有阁楼。旧时曾挂一几百斤重的大钟。据村民李铸讲,钟上 原铸有铭文,是地都村历史起源最早的记录。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毁。80年代之前村里唱戏、看戏 还都在这里,已被村小学占用。
西阁(联峰阁、财神阁)
重修于道光年,位于西进出口,由阁、庙组成。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 书“晋阳分沠(读pai,去声。也读liu。古同“派”,水的支流)”、“环桥观望”,北侧为15步垂带踏跺。庙面阔三 间,通面阔6.8米,进深一间前后出廊,通进深7米,五架梁有叉手,廊部出单步梁;屋面为硬山、龙纹脊、筒 板瓦式,正脊两端有吻,中间书乾隆二十三年,上为宝葫芦,施垂脊,有垂兽;柱头施斗拱。廊部额枋上有彩 绘。南山墙上镶嵌道光十二年补修联阁记石碑一通,阁西过桥一座,桥上有十八罗汉请观音布阵,内供比干关 帝文武财神,有很高的历史、地理、道教、书画及古建筑研究价值。  真武阁(临流阁)
明清阁庙,位于村旧街北口,由阁、庙组成。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西侧为15步垂带踏跺。庙面 阔三间,通面阔6.7米,进深一间前后出廊,通进深7米,五架梁有叉手,廊部出单步梁;屋面为硬山、花脊、 筒板瓦式,正脊两端有吻,施垂脊,有垂兽;柱头施斗拱。东山墙上有人物壁画。东北角墙上镶嵌大清道光十 五年重修观音玄天阁石碑一通。阁内还有大明隆庆六年重建观音阁碑一通,大清顺治十七年重修临流阁碑一 通,阁下重修临流阁碑一通,内供真武大帝和观世音菩萨。为一处道教文化遗产。 观音寺
位于村南。记载可考至隋朝(581—618)年间,原名为圆通庵,座南向北,由观音殿、大佛殿、子孙殿、 东西禅房、钟楼各一栋,石碑两通,古皂荚树组成,村里人习惯称寺上。观音殿座南向北,面阔三间,通面阔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1米;青条石台基,硬山、龙纹正脊、瓦条垂脊、筒板瓦屋面,吻、垂兽;钟楼面阔、 进深各一间,青条石砌高台基,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大佛殿前两侧立石碑两通:一为大明万历四十二年 重修观音寺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碑帽为蛟龙形,身为方形,座为龟趺形;一为弘治癸亥年重修圆通 庵碑,由碑身、碑座组成。碑身为抹角方形,碑座为须弥座。另在大佛殿西山墙镶嵌清道光二十一年施地碑。 观音寺西北20米有古皂荚树一棵,树身直径1.2米,身高3米,现枝叶茂盛。为较完整的一处寺庙文化遗产建筑群。
天齐庙 是一道教庙。村民习惯叫三郎殿或庙院,奉供“东岳大帝泰山神”。整个大院高于院外原地面一米左 右,需上六七个台阶。上台阶,进大门才是庙院。院子较大,基本呈方形,长宽不到20米的样子。院子里的地 面都是青砖铺的。正殿偏高,坐南朝北,高粱大柱,气势不凡。对面是一副殿。东西都是配房。神像如何摆 放、供奉都不清楚。为什么又叫三郎殿也不清楚。但整个布局大气、严整,看样子是村里最大的一座寺庙。该 庙很早就被村办小学占用,大约八十年代时期,村里对校园进行了改造、扩建。抬高了庙院外广场的地面,建成 了新的教学大楼。旧式建筑已不复存在。
大王庙 位于河南面村东,背倚大山,是一处天然石灰岩溶洞。高8米,宽5米,深30余米,外为绵蔓河, 是该村最早人居住地。里面旧时供奉的是“藏山大王(赵氏孤儿)、狐突大王(晋文公外公)、明灵大王、猴王 爷(孙悟空)”1958年井陉县修建绵右渠时将庙拆除,只剩下庙后的石洞。2009年重修后又增塑了“五龙圣母、 风雨雷电神”。
说起大王庙,不得不提地都村独具特色的:“魇马貔祈雨活动”
“魇马貔”是地都村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祈雨活动。
在旧时村人的心目中:马貔是通鬼神者,是鬼神的代言人,在仪式中代表鬼神向村人传达旨意,谓之鬼神 附身。魇马痹事关村庄的兴旺衰落、吉凶祸福,不举办魇马痹村庄就会不太平,农业收获就会受到影响,于是 魇马痹就成为了乡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
旧时,凡遇久旱无雨,人心惶恐之时,要迎请村大王庙明灵庙大王和狐突老大王出巡。迎驾时,先将大王 出巡之帮身使者马貔押来。马貔蓬头垢面,光膀赤足,手持大刀和麻鞭待驾而发。旋即,将神像抬出,村夫 持“回避”、“肃静”起马牌分列左右。一声“打道起程”,先由黄门小侍鸣锣开道,旗队、伞队、炮队、迓鼓队踊动 其后。接后是全副銮驾护卫,“三步一跪拜,五步一烧香”,缓缓前行至村外取水井,先用柳条将取水井口遮掩, 再由村夫抬扎楼将取水净瓶送往井边,众人跪拜祷告后,吊净瓶于井内,待瓶内盛有三指水后,一路吹奏《大 得胜曲》,将取水净瓶迎回庙内供奉。自此,祈雨男众受戒断屠,日夜交接跪香,不得间断,直至降雨方止。 下雨后,再将净瓶水送换原井
据考:魇马貔属傩舞形式,源于中国古代舞雩傩舞祭祀。雩祭是古人的一种迷信,他们认为雨是龙王爷下 的,祈神可以得雨,于是,通过魇马畀这种祭祀方式祈祷下雨。在商周时称为巫岘,在秦汉时称为方相氏。雩 (yú),是祭天祈雨的典礼,是古人驾驭自然的一种良好愿望。
河神庙
临河建于村河北面崖(an)上与地条连接处。坐北朝南。庙内东侧立一石碑,始建年代不详。碑记于大清 光绪十五(1889)年重修,1966年的特大洪水4950立方米/秒也未伤及。由于常年失修,庙顶砖瓦破损非常严 重。2008年村民集资进行整修,并重塑佛像。
药王洞为天然力浆石溶洞,高4.5米,宽8米,深6米,奉供孙思邈、华佗、扁鹊,塑像惟妙惟肖。
山神庙两处:一座河北面龙黄沟;一座在右(峪)沟口。
五道爷庙
原址在村西阁外,已毁
溥恩祠
村西阁外,清雍正年间,平定知州李濂、青阿立曾在地都村“睿导绵水”,灌溉农田,地都村人民为此立祠纪 念。
段氏祠堂:位于村旧街南部,为座南向北两进四合院,由主房、过厅、倒座、东西厢房组成,主房为特殊的二层小楼,下层为三间窑洞,通面阔11.4米,前为青条石砌月台,明间前做面阔、进深各一间的廊,廊屋面为悬山、筒板瓦式;上层为一三合院,主房座南向北,东西配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带叉手,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悬山、万字形花脊、筒板瓦屋面,五架梁带叉手,次间砌槛墙,上置一马三箭槛窗。前院的东西厢房面阔三间,通面阔5.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2.8米,倒座面阔五间,通面阔12.4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5米,大门在中部,内为五架梁带叉手,为硬山、万字形花脊、筒板瓦,砖砌券洞形门窗,明间出廊。建筑精巧,肃穆壮观。
李氏祠堂(原举人院):始建于明朝,位于村旧街北侧,民居为座北向南的一套四合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倒座、二门组成。主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5.3米,青条石砌台基,五步垂带踏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脊中间有吉星高照字样;正面为券洞形门窗,西东厢房为面阔三间,通面阔6.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3.8米的二层小楼,正面下层为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方形窗,方格窗棂,两侧有石雕,大门迎风石为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精美石雕,鼓形门枕石上精美的图案;二门的檐下有精美的雕饰,迎风石上的雕饰精美。是-幢玲珑典雅的石雕四合民居建筑。 绣楼院(段贵堂、贵柱)。民居位于村旧街唐家巷西头,座南向北两进四合院,主房为二层,下层为四间窑洞,中间为13步垂带踏跺;上层为一三合院,主房面阔三间,通面阔6.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3.5米,五架梁带叉手,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为方形门窗,东西厢房的形制与主房一样。过厅面阔五间,前院的照壁较好,须弥座,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檐下施垂柱,垂柱上有砖雕雀替,心屉内镶嵌石雕的天地、土地祠神龛,雕刻甚精,大门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有石雕花草、人物迎风石、门枕石。
段有忠民居(聂荣臻元帅曾居住指挥战斗的处所)。位于村旧街北侧,座北向南的一套四合院,现仅留主房、东西厢房。主房、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小楼。主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2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6米,青条石台基,五架梁,木楼板,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的廊柱为通柱,下层为砖砌方形门窗,上层明次间为廊,廊部外置木栏板,明次间用四扇六抹格扇,格心窗棂残损。稍间用木板围护廊柱。东西厢房面阔三间,通面阔7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米,下层为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为方形窗,用木板封堵,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木楼板;青条石台基。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曾在该家院中居住指挥战斗,1953年聂帅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又登门回访。
新楼院(段生林)民居。位于村旧街512号,座北向南二进四合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倒座组成。主房面阔四间,通面阔9.2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6.1米,东一间为过洞,青条石砌台基,三步踏跺,五架梁带叉手,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为券洞门窗,明间为四扇六抹格扇,西、东厢房为面阔五间,屋面与主房一样。倒座面阔四间,青条石台基,五架梁,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大门上有木雕,券洞形门窗,方方格窗棂,檐檩上有彩绘。东厢房的南山墙上镶嵌影壁,影壁的四周有砖雕精美。二门上部有精美的雕花。为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仇素贞清代民居。位于村旧街唐家巷南侧,座南向北的四合院,主房为二层小楼,面阔六间,通面阔119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2米,硬山、瓦条脊、筒板瓦屋面,青条石砌高台基,台基两侧为七步垂带踏跺,内木楼板,正面下层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为方形窗。大门仅留十步台阶,大门上挂一木匾,书“名重国学”,“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太学生”。
段生彪民居。位于村旧街李家巷409号,座北向南二进四合院,由主房、倒座、过厅、东西厢房组成。主房为二层小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2米;青条石月台,屋面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脊有吻;正面下层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方形窗;五架梁;东厢房面阔三间,青条石台基,形制与主房一样。西厢房为平房,前出廊,雕刻精美的柱石。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中部为过道,屋面与主房一样,过洞门上有篆字。倒座面阔三间,青条石台基;大门在中间,屋面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大门内影壁的土地祠雕刻精美。为清代一处四合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