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上好农村学校数学课

如题所述

在农村,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老师们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课堂中使用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情况屡有发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与新课程相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建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还是以“教教材”为最终目的,没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及实践基础等)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去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达到学习目的。大多数老师现在还是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课堂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没有生机和活力。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书上一道题没讲仍在继续,既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又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的达成,好多老师现在还是把基础知识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却落不到实处。例如,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各自的算法后,老师只对简便易操作的一般性算法给予肯定,而对有些学生想出的较复杂的算法置之不理,甚至不让其发表看法;在测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后,只让测量准确的学生汇报结果,对测量误差较大的学生直接否定。这些看上去是小问题,实际上老师这些小小的举动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而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又自己回答问题的现象;再或者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启发性。经常会听到年轻教师整节课都只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问话。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新课教学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到学校来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的,他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要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通过有效的引导,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教师缺少教育机智,不能有效抓住课堂生成。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我们老师常常忽视这一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很多年轻教师特别害怕学生上课出现错误答案或者是提出和教师思想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上公开课,他们要么直接否定要么避而不答。曾经在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看到这样一幕: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学生自己观察完人民币后交流观察结果。有学生说在人民币上有国徽,有学生说人民币上有数字等等,老师很满意,都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指着老版百元人民币说:“人民币上有几个老头儿,他们是谁呀?”,老师听到这个问题有些意外没有理睬,而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那几个老头儿是毛主席。”老师依然故意没有理睬,继续下一个问题,两个学生都显得有些失落。面对“老头儿”这一不礼貌的措辞教师没有给予订正,对于“都是毛主席”的错误说法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课后与这位老师交流,他说是因为教材上没有要求知道人民币上的四位伟人,而且给学生纠正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错误浪费时间。就因为他这个“不理睬”让两个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见了老年人还会叫“老头儿”,还因为这个“不理睬”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还有这样一个例子:还是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几分之一”,学完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用圆形纸片涂一个其它分数,学生完成后上台交流,有四分之一的,有八分之一的等等。这时有一个学生也要求展示,老师看他是像刚才涂二分之一一样把圆形纸片涂了一半,就没有要他展示,学生显得十分失望。课下,我问那个孩子为什么又涂了一个二分之一,孩子说:“我涂得不是二分之一,是四分之二。”如果老师给这个孩子发言的机会,那么这个孩子的发言会使课堂变得多么精彩。好教师应具备教育机智,能够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课堂的有效生成,并能灵活应对,能对课堂进行策略调整。这样课堂才能“生”出精彩,“错”出精彩。
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效率不高。
新课改以后,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有的课堂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学生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就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有的课堂小组合作,热热闹闹,你一言我一语,想说就说,像是在争辩,像是在讨论,仔细听听,什么意思也听不出,教师只是旁观,组织十分混乱。有的课堂,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过于简单,缺乏讨论价值,不用合作学习人人已会,造成无效劳动。还有的课堂小组合作次数多达七八次,哪能谈得上效率。
六、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就布置大量枯燥抽象的课堂练习,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练习,长期这样学生就渐渐地讨厌数学,甚至害怕学数学。究其原因是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太少。对于练习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设计出来的练习,大都是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并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导致低效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此时,教师们还往往抱怨学生的基础差、学习不主动。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都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透彻,对新课改研究不深入,特别是如何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材的内容,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教学过程不甚了了,对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是“好的”,没有清楚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好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用“活”教材,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对待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有用的数学。
1、联系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场,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游乐场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把数学知识放入童话情景中。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童话情景,熊哥哥和熊妹妹分一张饼,对怎么分饼,两人发生了争执,从而引出问题。童话故事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课前以这样的童话故事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3、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例如:我在执教《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是这样导课的,先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然后随机采访一位学生:“你叫什么,妈妈姓什么?”学生回答:“我叫王××,妈妈姓李。”老师接着问同学们:“王××和李阿姨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李阿姨是王××的妈妈,王××是李阿姨的女儿。”老师说:“哦,她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数与数之间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新概念:约束和倍数。”生活中的母女关系是学生最熟悉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我用一首儿歌,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十分自然的迁徙到约束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素材理解数学知识,学生才会学得自然,记得深刻。
二、在数学课堂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达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2、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3、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强数学兴趣。4、利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用数值大小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图形的拼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利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运用巧妙的方法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影响学生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开头的:播放一名歌手参加歌咏比赛的录像,演唱结束,9位评委当场亮分,屏幕出现了一串评委亮分的结果:9.58、9.75、9.60、9.35……。然后问学生:“谁愿意当主持人把分数读出来?”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有读九点五八的也有读九点五十八的。老师没有给予评判,而是采取让真正主持人来宣布,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我让学生当主持人宣布结果目的就是在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当学生出现不同答案时,采用让真正主持人来宣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这样教学有助于教师落实“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理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8
数学学科,自古就被认为是逻辑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慧的大脑和良好的天赋才能学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对于天真聪明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就像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关键也是在教师。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他们接触的知识面窄,了解的信息不那么丰富,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不大。所以,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我在三十多年教学中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首先,要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着手,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育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化修养、专业素养、教学魅力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敬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知心朋友,从而让他们在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讲授的学科。现在很多老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那只能是一番空想,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一厢情愿。
二、其次,通过游戏性的活动诱发兴趣,让学生喜欢游戏,进而喜欢上你的课堂,喜欢数学课
兴趣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重要的。轻松、愉快、幽默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最直接的兴趣,并由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的加减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善于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方式,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学生以前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产生了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这样化被动为主动,传授新知识的课堂就会活起来,学习过程就会轻松愉快。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论”,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达到升华兴趣的目的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快乐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施展才能、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引起学生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赞扬、鼓励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快乐,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想方设法让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具有既不稳定,又不长久的特点。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会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都是对他们的肯定,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持久。
总之,数学学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勤于钻研教材,精与研究教法,用心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