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为什么有两个名字?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所以,关羽和张飞只有一个名一个字,而非两个名字。
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再有名最后有字。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是一种族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故,先有姓再有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社会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氏”的产生是从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比如秦始皇,他是嬴姓赵氏,他的祖先姓嬴,后被封到赵城,因此获得了氏:赵。
  《通志·氏族略》记载:“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讲到了“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姓、氏相别的制度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几乎不存在了。司马迁在《史记》里直接把姓氏合二为一。《史记》称秦始皇“姓赵氏”。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说姓,或说氏,氏也成了姓,再也无贵贱之分。
如大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其中,他的名和字是后人按上去的。)
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宋之前,世人多以字行世,如苏烈,字定方,他以字行世,所以后人多知道苏定方而不知苏烈为何人。同样,我们都知道苏轼,但冷不丁的有人问苏子瞻是谁,多数人会发蒙。可见,表字的应用在宋朝时就开始慢慢淡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6
古人的名字不只是姓和名,还有字的。就比如关羽姓关 名羽 字云长,周瑜就是姓周 名瑜 字公瑾。而且古人关系比较熟的都不会直接叫对方的姓名,而是称呼对方的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