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褶皱构造解译

如题所述

( 一) 褶皱横剖面形态类型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上虽无法直接看到褶皱横断面的形态,但通过影像特征分析两翼岩层产状及两翼同一岩层单元条带出露宽度的变化可以推断褶皱的紧闭程度及褶皱轴面的产状,从而确定褶皱的形态类型。分析中应重点考虑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两翼岩层的出露宽度。在遥感图像上,如果褶皱两翼地形切割大致相同,则岩层单元露头的宽度与岩层的厚度成正比,与褶皱两翼的倾角成反比。在两翼地形切割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正常褶皱和倒转褶皱的解译标志如下。

1. 正常褶皱

正常褶皱的影像特征是两翼岩层三角面山脊点尖端指向相反方向,两翼岩层倾向相背的褶皱。包括直立褶皱和斜歪褶皱。直立褶皱两翼倾角大致相等,其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相同或相似,同一岩层在两翼的出露宽度也大致相等 ( 图 8-11a) 。斜歪褶皱两翼倾角不等,其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明显不同,一翼缓、一翼陡,产状平缓的翼,岩层三角面尖而长,陡翼上岩层三角面宽而短。斜歪褶皱两翼同一岩层单元出露宽度不同,陡翼窄、缓翼宽 ( 图 8-11b) 。

图 8-11 褶皱 ( 背斜) 横剖面形态类型( 上图表示影像上岩层三角面的特征,虚线表示山脊线; 下图为推断的横剖面形态)

2. 倒转褶皱和同斜褶皱

倒转褶皱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为倒转褶皱,一翼正常,一翼倒转,两翼倾角不等。在遥感影像上,倒转褶皱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同一方向,褶皱两翼岩层出露宽度和岩层三角面形态都不同 ( 图 8-11c) 。同斜褶皱是指一翼正常,一翼倒转,两翼倾角大致相等 ( 图 8-8d) 。同斜褶皱两翼岩层三角面不仅尖端指向一致,而且形态也一致,且同一岩层单元在两翼的出露宽度也大致相同。同斜褶皱很容易和单斜构造相混淆,需要追索到褶皱转折端加以区别。

( 二) 背斜与向斜构造的解译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判断背斜与向斜构造的解译标志主要如下。

1. 确定岩层间地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地层核部老翼部新,向斜地层核部新翼部老。

2. 岩层三角面产状标志

背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两翼单面山顺向坡向外倾,顺向坡水系向外流且对称分布; 向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两翼单面山顺向坡朝里倾,顺向坡水系向内流且对称分布。

图 8-12 正常背斜、向斜三角面及岩层条带弯曲形态( 据李冬田等,1988)

3. 转折端标志

背斜构造具有外倾转折端及撒开状水系; 向斜构造具有内倾转折端及收敛状水系。

4. 横切褶皱轴的河谷地带地层条纹条带的形态标志

当河流横切背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纺锤形; 当河流横切向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哑铃形( 图 8-12) 。

( 三) 褶皱构造组合特征解译标志

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特征通常是利用小比例尺遥感图像来分析对比研究的。根据褶皱群体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褶皱组合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紧密型褶皱组合

紧密型褶皱组合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线状背斜和向斜及复式褶皱组成,在遥感影像上常构成复杂而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紧密条带状图案 ( 图 8-13a) 。这些褶皱翼部产状很陡,有的甚至直立或倒转,其转折端多呈尖棱状,且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有时出现分支褶皱。紧密型褶皱组合在地貌上常表现为大致平行的长条状水系,水系多顺褶皱轴向分布,组成平行的高山深谷地貌,如我国秦岭、祁连山、贺兰山、横断山褶皱带都是比较典型的紧密型褶皱带。

2. 宽展型褶皱组合

宽展型褶皱组合由一系列平行的发育程度和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 ( 隔档式褶皱或隔槽式褶皱) 。在遥感图像上,宽展型褶皱表现为疏密相间的平行条带状图案 ( 图 8-13b) 。隔档式褶皱的图形是挤压紧密的线状背斜与开阔平缓的向斜相间排列; 隔槽式褶皱的图形是挤压紧密的线状向斜与开阔的背斜相间排列。宽展型褶皱在地貌上常呈一组稀疏大致平行的直线山脊,山脊之间是地势相对平缓地带。宽展型褶皱的水系也多受构造控制,主流基本平行于褶皱轴方向。如我国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盖层中常发育这类褶皱。

图 8-13 褶皱组合形态1—背斜; 2—倒转背斜; 3—向斜; 4—倒转向斜; 5—断层; 6—片麻岩及其片理

3. 扭动型褶皱组合

它们在遥感图像上形成易于辨认的特殊形态影像,包括帚状褶皱、弧形褶皱、“S”型褶皱及一些边幕式褶皱等,其特点是平面上都具有明显的弯转形态,一般规模不大 ( 图8-13c) 。帚状褶皱和弧形褶皱都是由许多轴线呈弧形的褶皱组成,前者的褶皱轴在一个方向上收敛而往一个方向撒开,后者弧形轴互相平行。边幕式褶皱则由许多短轴褶皱斜列成雁列形状。扭动型褶皱组合多发育在刚性地块周围或大的扭动构造两侧,是受压扭作用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