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哪个名人关于独处的观点是非常有感触的?

如题所述

还是蛮喜欢叔本华的观点: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9

彼特拉克在他优美的《论孤独的生活》里面,详细论述了独处的问题。他的书似乎就是辛玛曼的那本着名的《论孤独》的摹本。尚福以一贯嘲讽的口吻谈论了导致不喜与人交往的这一间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说: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

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03

最近在看《遥远的救世主》一书,里面提到尼采关于独处的一段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丁元英一样,旁人都说他是痞子,是魔,是什么都好,就是不像个正常人,那是因为他所思考的文化属性旁人未曾考虑过,他所追寻的佛与道的融合旁人也未曾达到这一境界。这才使他看起来跟正常人不一样,其实真正不一样的是他比旁人活得明白,也更善于思考。

尼采的这句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的感触,我不喜欢和一群人扎堆聊八卦,只想单纯的找个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一起发现生活的乐趣,一起进步,但是身边更多的却是谈论鸡毛蒜皮的人。时常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过孤僻,直到这句话点醒我,我并不是多高级的哲人,只想找一个聊的来的人而已。

有时候你对某些话很有感触,并不是这些话说的多好,多有深度,而是你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你对这些话的感知。

在周围找不到同类的时候,不要惊慌,更不要妥协,融不进的圈子不要强融,说明你们价值取向不同,不必强求。独处的日子里,是最好的自我升值期,你可以通过阅读,写作,锻炼身体,报特长班,学习新技能,探索新领域等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经过一定的积累,回过头你终会发现,找不到同类的时间段正是你飞速进步的时候。


向阳记:一个有趣又有料,脑洞无限大的女汉子,喜欢思考,专业挖掘脑洞二十年。微信公众号:向阳记(ID:xiangyangji001)

第3个回答  2017-12-28
我感觉作为一个明星,经常要承受一个人的孤独,承受其他人的不理解。所以明星一般都是很孤独的,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一群人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不是我经过比较有感触的关于独处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18-01-01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史铁生没有办法必须去面对自己,观察世界,将自己置身事外,在那个荒芜的地坛里他来来回回的思考,静默又有规律的自己与自己对话,能把独处处得像上下班一样的人,也只有他了。

他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一个人要么从别人身上得到成长,要么从自己身上思考出生路。独处就是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想,去狠狠的想,为什么人会出生,会死亡,会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在《我与地坛》里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他好像在说,有这样一个独处的场所,他曾在哪里度过了他人生里的黑暗深渊,他会感谢这个园子收容了他。

其实他在感谢能有这样一段独处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他那么幸运和聪明,能在失去双腿后觉得这就是给自己的一个际遇,我们很少能想明白磨难于我们的意义,但是他不一样,从最开始的黑暗和残疾的痛苦里,他明白了自己的意义,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也同样愿意学习他的独处之道。

从自己身上得到的思考是任何人都不能给予的,而这就是成长,是升华,是蜕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