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池是怎么保持在水解酸化阶段 而不是整个厌氧阶段的?

水解酸化池是怎么保持在水解酸化阶段 而不是整个厌氧阶段的?

这个问法有问题。
水解酸化是厌氧反应的前半段,缺失了产甲烷的过程。
如果能产甲烷,处理效果显然比水解酸化更优,我干嘛非得刻意去做水解酸化池,直接上厌氧池不香么。

1.水解酸化池常温的反应效果就很不错,厌氧池的水温得到30度左右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产甲烷效果,所以水解酸化敞开也能搞,厌氧池就必须得密闭才行,一方面营造厌氧环境,另一方面有保温的效果。
2.另一个调节手法是ph,产甲烷菌的ph要求比较严,一般都是7左右效果最佳;水解酸化就不同了,ph4~9都能反应,所以只要不特意投加ph中和药剂,很多情况下产甲烷菌会受到抑制。
3.另外停留时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生活污水而言,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3h,而厌氧池要是到了产甲烷这个阶段,一般停留时间算出来都是8h左右;有些高浓度有机废水甚至得停留24h。这就导致两者的池容非常不一样。显然水解酸化池要小得多,也经济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1、厌氧池密闭,水解池一般敞开顶盖;
2、厌氧最终产物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水解最终产物为低浓度有机酸;
3、厌氧优势微生物为厌氧菌,水解优势微生物为兼性菌;
4、厌氧一般控制温度,水解常温;
5、厌氧停留时间长,水解停留时间4小时左右;
6、厌氧阶段有水解、酸化、乙酸化和甲烷阶段,水解是前三个阶段。

控制是:停留时间、池子敞开,请参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9
经曝气后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氧和结合氧,进入厌氧池后溶解氧和结合氧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被消耗直到最后进入厌氧阶段,就是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水解酸化,要想人为的控制这段时间,可以通过控制这个区域的ORP来实现,ORP的控制又是通过曝气来实现的。
相似回答